新生儿右臂畸形 出娘胎即获矫治 目前宝宝术后恢复状况良好 

  

 医护人员精心护理接受了手术的小宝宝。 

    

  可爱的小宝宝呱呱坠地,抚慰他的不仅有母亲泛着乳香的怀抱,还有产科、儿外科、新生儿科、麻醉科、检验科、影像科医护人员给予他新生的“手”。近日,三亚市妇幼保健院多科室协同合作,在为一名苏姓孕妇进行分娩的过程中,“接力”为她刚娩出的男婴完成上臂发育畸形矫治手术,成为海南省成功开展的首例产房外科手术,同时也刷新了海南省手术时龄最小新生儿的记录。8月12日,三亚市妇幼保健院对痊愈出院的患儿进行术后回访,小宝宝恢复状况良好。

  孕妈妈产检发现胎儿畸形

  苏女士在三亚市妇幼保健院进行孕中后期超声检查时,被告知胎儿右臂有一个明显囊性包块,大小约68毫米X42毫米,确切来说就是一种先天性出生结构畸形。

  这个消息对满怀期待的苏女士一家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因为苏女士此前曾流产过一次,错失了一次当母亲的机会。这次怀孕,全家人都希望她腹中的宝宝是健健康康、完美无缺的。无论情况如何,苏女士都希望留住这个来之不易的生命,给孩子一个没有缺憾的未来。

  结合孕妇和胎儿的各种情况,小儿外科主任张轶男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联系产科、新生儿科、麻醉科等相关科室,进行产房外科手术。

  近10位各相关科室主任会诊之后,张轶男将情况报给全国著名小儿外科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施诚仁教授。施诚仁教授给出了相应的指导意见,为手术成功实施进一步奠定了基础。在准备手术器械、完善手术术式、准备备选方案的同时,张轶男认真为苏女士分析孩子的病情,解释手术的流程,根据经验预测疾病发展情况,打消了苏女士的顾虑。

  6名医生同台,历时一小时手术顺利完成

  产房外科手术对医生的要求很高。一来,医生要准确定位,不能有丝毫闪失;二来,动作不仅要非常迅速,而且必须轻柔。默契的配合与手术操作的速度是保证手术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

  “麻醉是产房外科手术的第一个难题。新生儿具有呼吸及循环系统不稳定、各个脏器发育不完善等生理特点,特别是新生儿呼吸道的构造给麻醉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麻醉科主任陶玉娟介绍,麻醉医师要尽量减少使用麻醉药物的种类,精确掌握麻醉药的使用剂量,不仅要保证手术中新生儿生命体征各项指标平稳,也要有效促进新生儿术后复苏的时间及身体机能的恢复,同时减少毒副作用。

  7月26日14时24分,苏女士的宝宝在产房娩出,为男宝宝,体重3350克。等候在现场的医护人员立即为小宝宝紧急完善相关检查:血液、尿液、大便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头颅彩超,凝血四项等。

  31分钟后,开始为宝宝施行全麻下“右上臂淋巴管瘤切除术”。

  手术由6名医生实施,一个小时后,手术顺利结束,孩子被送入新生儿科ICU。

  经过术后10天的治疗与护理,小宝宝痊愈出院。

  产房、外科手术室合二为一,实现“零转运”

  张轶男介绍,产房外科手术最大特点是,产房和外科手术室合二为一,实现“零转运”。胎儿娩出后,在麻醉医师的协助下,小儿外科医生迅速介入,为患儿实施畸形矫治手术。这样就避免了转运过程中能量丢失、体温丧失、感染机会增多等现象。并且因为及早干预,去除病因,中断了病理状态的进一步发展,术后管理明显简单化,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另外,术后伤口的愈合瘢痕反应要优于延迟手术,同时有效减少并发症,可以尽早解除家长的心理负担。

  我国是出生缺陷高发国家,每年有80万至120万名缺陷患儿出生,占出生人口的4%至6%,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孕期检查和产前诊断可以早期发现胎儿缺陷,而产房外科手术可以在新生儿出生后早期进行外科干预。随着小儿外科技术、新生儿护理及新生儿麻醉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以逐渐扩大产房外科手术的手术指征,早期治疗可以减轻患儿家属的精神负担,提高新生儿存活率和生存质量,降低治疗费用,节约社会医疗资源。

  (三亚日报 记者 张晓华

[责任编辑:王晓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