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游客刘军 我近几年都自驾游到三亚,年年都看到三亚的变化,特别是今年,城市环境更美,交通秩序更有序。走进中廖村,青山绿水,浓浓的风土人情,一处一景,都让我流连忘返,在这里随手一拍的照片就可以拿来当电脑桌面,今年我要将中廖美景拍下来,作为“伴手礼”带回家。 

   

  村民黄菊金 我因为会跳竹竿舞,成了舞蹈演员,在家门口跳舞,能领3000多元的工资,既能减轻家庭负担,还能就近带孩子,一举两得。全是因为村里发展好了,我们才能享受到这样的福利。 

   

  从深圳辞职到中廖村工作的刘勇 我之前一直在深圳发展,从事旅游相关工作,中廖村的前景吸引了我。现在,让我感到幸福的是,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过着恬淡的生活,还能继续从事旅游行业的工作。     

  这里有梦里乡愁,这里可看尽月影星光。中廖村被确定为三亚美丽乡村示范点后,就汇聚目光无数,成为美丽乡村时尚风向标,到中廖享受田园风光的游客流连忘返,这个曾经籍籍无名的小村庄,游客扎堆,热闹非凡。

  而殊荣接二连三,中廖村的美丽继续升级,日前民政部公示首批全国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示范单位,中廖村榜上有名,正踏着坚实的步伐迈向村美民富……

  抵制诱惑:

  坚守生态终见月明

  行走在中廖村乡野间,洁净朴素的黎家小屋,竹子编织成的篱笆墙,阵阵“乡味”迎面而来,再搭配上妙趣横生的涂鸦墙,乡愁与时尚毫无违和感地融为一体。

  掩映在花海中的星空帐篷酒店,由原旧民宅升级改造而来、延续并弘扬海南老爸茶文化精神的阿爸茶社,休闲惬意舒缓身心的花瓣咖啡馆,槟榔树下告别城市喧嚣的民宿大院——李家院子,传承中廖村卤制鹅肉传统工艺的美食好去处——小姨家餐厅,黎族村民载歌载舞的演艺表演院落——黎家小院,以废弃建筑改造而成的清新文化小筑——村上书屋……这一切都显示了中廖村的“蝶变”。

  而这样的“蝶变”,是中廖村一次一次抵制诱惑,守住底线,耐住寂寞换来的。

  在寸土寸金的三亚,中廖村成为“无违建、无刑事案件、无群众上访事件、无吸毒人员”的美丽乡村。

  有人质疑,中廖村没有违建,是因为“地”不值钱。其实,中廖村地处黄金地段,背靠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从三亚迎宾互通下环岛高速,驶上G224国道往保亭方向两三分钟的车程就到了中廖村。中廖村优越的地理位置、优美的自然环境,一直受到许多开发商的青睐。

  然而,村民的凝心聚力、精诚团结,守护住了这一方家园,让许多违建望而却步。

  “从2009年开始,就有企业老板找上门来谈合作。”中廖村党支部书记林泽良告诉三亚日报记者,有些老板表示要“买”村里田地盖房子,有些则想“租地”盖房子。总之,投资的名目繁多,最终就是要搞房地产。最后,都被一一拒之门外。林泽良认为,中廖村之所以没有违建,得益于党员干部模范带头、村民生态意识增强。

  “抓党建就是抓住了一切工作的‘牛鼻子’。”吉阳区委书记陈跃说,干部带头,群众加油。中廖村将党建和村建相结合,把党的基层建设落实到具体问题和群众的切身利益上,出台了《中廖村自治章程》,为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引导依法治村、依规治村,提供了坚强保障。

  既富又美:

  花田小筑笑语喧

  “既富又美”是中廖村打造美丽乡村的目标。

  2017年,华侨城(海南)公司与中廖村委会达成合作协议,引领中廖村再次“蝶变”,秉承“不大拆大建、不求新求洋”理念和与村民“共享、共治、共赢”,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村民“变”员工,成为美丽乡村发展的“主人”。

  芒果、椰子……在家门口就可以出售自家种植的水果。村民在村里“摆摊”,不出村就能赚钱。

  几张桌子、几个小凳,就地“摆摊”,一群孩子在榕树广场周围嬉戏游玩。村民陈惠珠说,她是一名家庭主妇,从前只在家里带孩子。现在村里的游客多了,她就采摘自家的椰子卖,每个10元,生意十分火爆。而这样的“摆摊”,既能赚点生活费,又能就近照顾孩子,一举两得。

  在田间作画,到地里采风,吃门前屋后农家自种的蔬菜,品尝农家饲养的鸡鸭鹅……这一切在中廖村都能实现。三亚初香种植养殖农民合作社养殖户李初养的灰鹅味道鲜美,在市场上很畅销,李初尝到了发展生态农业致富的甜头。而在中廖村,像李初这样从事养殖的村民越来越多,而一些产业也开始“苏醒”,激活了中廖村的原动力。

  中廖村在产业兴村上下真工夫,打通“一产”和“三产”间的关联,促进农旅结合、农旅融合,进一步拓宽村民就业、创业的空间。美丽乡村的发展也吸引了许多青年游子返乡创业。

  中廖村村民符丁练告诉三亚日报记者,中廖村的发展给村民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让村民学到了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拓宽了村民就业渠道。

  “这只是美丽乡村让村民尝到甜头的开始,公司在产业兴村上下工夫,用产业发展带动美丽乡村腾飞。”海南华侨城文化演艺公司总经理赵传建说,只要有更多的产业入驻,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村民不离土、不离乡,根据自身的特长,就地、就近转化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通过提供住宿、餐饮、娱乐、销售手工艺品和农产品等方式增加收入,提高农业和农产品的经济附加值,让中廖村村民钱袋子鼓起来。

  (三亚日报记者 杨洋 见习记者 洪光越

[责任编辑: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