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廖村农民在村里经营小摊。三亚日报记者 孙清 摄 

 中廖村演艺演员为游客表演竹竿舞。 三亚日报记者 孙清 摄 

  

  “以前围着灶台转,现在因为会跳竹竿舞,成为中廖村演艺演员,在家门口就能领到3000多元的工资。” 像村民黄菊金一样,在中廖村,越来越多的村民成为美丽乡村发展的“主人”。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十九大报告内容是中廖村打造美丽乡村的行动指南。华侨城(海南)公司将始终秉承与村民“共享、共治、共赢”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大拆大建、不求新求洋”理念,发展美丽乡村,促进农旅结合、农旅融合,拓宽村民发家致富新路径。

  “共享、共治、共赢”:村民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乡野小道,黎家小屋,竹子编织成的篱笆墙,妙趣横生的涂鸦墙……树影婆娑、绿色醉人、花儿盛开,朴素乡野的生活元素映入眼帘。徜徉其间,犹如人在画中走,画在人中行。中廖的一切,无不在诉说着乡愁情怀和诗情画意。

  几张桌子、几个小凳,就地摆摊,一群孩子在榕树广场周围嬉戏游玩。

  中廖村民陈惠珠说,她是一名家庭主妇,从前只在家里带孩子。现在村里的游客多了,采摘自家的椰子卖,每个10元,生意十分火爆。在村里摆摊,既能赚点生活费,又能照顾孩子,一举两得。

  芒果、椰子……在家门口就可以出售自家种植的水果。村民林菲激动地告诉三亚日报记者,家里有芒果种植基地,未来将拉长产业链,在传统芒果种植的基础上,开展体验游,打造农业休闲旅游。

  海南华侨城文化演艺公司总经理赵传建说,中廖村发展坚持“共享、共治、共赢”,让村民成为美丽乡村发展的“主人”。中廖村的开发建设,首先要尊重村民的生活习惯、民风民俗。美丽乡村的运营不影响村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同时,既要让村民融入景区建设中来,又要让村民切实享受到美丽乡村发展成果。

  华侨城(海南)公司将用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帮助村民树立经营理念、服务意识、品牌意识,引导村民树立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打造幸福人生的理念。未来,村民可以在家门口就业、自己当老板,还可以通过劳动力、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美丽乡村开发合作。

  中廖村围绕旅游业做文章,打通“一产”和“三产”间的关联,促进农旅结合、农旅融合,进一步拓宽村民就业、创业的空间。只要更多的产业入驻,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村民不离土、不离乡,根据自身的特长,就地、就近转化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通过提供住宿、餐饮、娱乐、销售手工艺品和农产品等方式增加收入,提高农业和农产品的经济附加值,让村民钱袋子鼓起来。

  “不大拆大建、不求新求洋”:让黎族文化为美丽乡村代言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在中廖村的开发建设中,华侨城(海南)公司一直秉承“不大拆大建、不求新求洋”的理念。

  阿爸茶社、李家院子,都是借用村民的房屋,在保留风土人情、房屋风貌的基础上进行提升,让村民的房屋更具格调与味道。

  中廖的村容村貌虽有改变,但是“乡味、村味”依然萦绕眼前。华侨城(海南)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一定会守住中廖村这片青山绿水,让中廖村真正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文化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赵传建说,中廖村发展必须立足文化,走一条主打文化招牌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村民原汁原味的表演就是最大的亮点。

  据悉,华侨城(海南)公司吸纳村民,对村民进行培训,目前,已经有30多名村民成为公司员工,13名村民成为“专业”演艺演员,每个月可以领取3000元到3800元不等的工资,公司还为他们买“五险一金”。

  这只是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村民尝到甜头的开始。在中廖村,村民成为黎族文化和美丽乡村的文化“代言人”。华侨城(海南)公司将继续继承和挖掘黎族文化,保护好中廖村的文化形态、文化基因,守护住乡村的文化根脉,大力发展有历史文化记忆和地域民族特色的元素,塑造出独具韵味的美丽乡村。

  (三亚日报 记者 杨洋

 

[责任编辑:王晓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