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家有喜事全村忙活,表面风光内心叫苦,群众对移风易俗改革是打心眼儿里拥护。”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金山镇洋浒崖村,村民巩家义说,给儿子办婚礼,正好赶上了婚事简办的新风。村里乡亲“随礼不坐席,随礼最多50块”,只招待双方直系亲朋,一共摆了6桌酒席。“这搁在过去,乡亲吃流水席,少说也得30多桌,挥霍浪费严重,还欠下一大笔‘人情债’。” 巩家义说。

  自2011年开始,山东就把移风易俗工作作为乡村文明行动的重要内容,特别是今年被列为移风易俗试点省份以来,形成了山东省文明委牵头抓总,市县乡村四级党政同抓,各级文明办、民政等部门合力推动,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为了让移风易俗工作顺利推进,山东自2015年起每年下拨1000万元作为各县市区移风易俗专项经费。

  为了遏制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就得建组织、立规矩。目前,山东省在村、居委会成立了8.6万余个红白理事会,免费帮助群众全程操办红白事,成为深化婚丧习俗改革、促进移风易俗的重要力量。到今年年底,山东全省将普遍建立完善红白理事会。“刚开始,民政部门还请俺去参加了移风易俗辅导班,流程上很快就熟悉了。”淄博市临淄区敬仲镇东王官村红白理事会成员崔星明说。在山东,各级民政部门也开展红白理事会骨干成员轮训,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胶州市三里河街道办管理村村民刘秀明60多岁,是村里红白理事会负责人。在他的建议下,管理村把移风易俗工作写入了《村规民约》。“每个村子的《村规民约》虽然就那么几条,有些土里土气,但就是管用。”刘秀明说,“俺们村结婚,只准许用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两辆车去迎娶新娘,一视同仁,没有例外。”在山东,各地根据实际,通过召开支部会、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酝酿讨论,“一村一策”“一镇一策”,修订《村规民约》,在充分尊重传统民俗的基础上,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成为全体村民的共同遵循。

  “有钱没钱,一个标准。”红白理事会与村民签订承诺书,不按要求办理的取消评优资格、不享受相关福利待遇等;一些村、居委会对红白事简办的还给予资金补贴。这既让个别群众大操大办无机会、没市场,也解决了群众“不想办而又不得不办”的难题。在巨野,一些村采取了“喜丧大院”模式,在村委大院配齐了婚丧事所需的桌椅板凳、锅灶炊具等用品,婚丧事均在院里进行,统一标准,也就没有了攀比。据山东省文明办调查,通过红白理事会按章办理,一场农村丧事花费平均节省6000元至1万余元。

  “现在俺们村办丧事,不再大操大办、三拜九叩。”刘秀明说,戴白花,穿黑衣,一切从简。在山东,一些农村与殡仪馆签订协议,鼓励农民到告别大厅举行追悼会。积极推行海葬、树葬、花坛葬等生态节地安葬。“近抓减负,远抓公墓”,山东还大力推进公益性公墓建设,建设城市公益性骨灰存放设施87处,农村1182处。同时,对于吹拉弹唱的吹鼓手,引导其加入庄户剧团,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为了进一步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山东坚持宣传发动和教育引导同时进行。今年7月以来,山东省集中宣传了31个先进典型,并制作了一批移风易俗公益广告。此外,组织开展了“移风易俗树新风”微电影大赛。山东还将移风易俗作为农村道德讲堂和“新农村新生活”培训的必讲内容,广泛宣传厚养薄葬,累计培训40861期;广泛开展文明家庭创建和山东好人评选活动,利用善行义举四德榜、孝德基金等形式引导孝老爱亲,用孝悌和睦家风带动婚丧嫁娶新风,形成浓厚社会氛围。(记者 潘俊强)

[责任编辑:陈 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