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进港(右一)到脱贫户家里了解情况。

 

  “我们今天走访的贫困户叫韦礼军,今年35岁,2013年查出患有鼻咽癌,因病致贫……”8月7日上午,在崖州区凤岭村的乡间小道上,该村扶贫专干张进港向记者介绍着。“村民们为什么穷?如何更好地帮助他们脱掉‘贫困帽’?”对于这些问题,从开始工作起,张进港时刻在心里一遍遍分析。两年时间,参与帮扶贫困户的工作无数次让他深受触动、心生感慨,也渐渐有了答案。

  发挥本村人优势,迅速融入扶贫工作

  两年前,刚从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毕业的张进港以大学应届生的身份回乡担任扶贫专干一职,开始接触扶贫工作。作为一名刚刚走出“象牙塔”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对于工作的一切,张进港都是陌生的。虽然面对的都是平日里相互熟悉的邻里乡亲,但开展帮扶工作时,张进港也犯了难。

  “张家运、韦师良这些人,我之前见到他们时都叫叔叔伯伯,但那时候刚开始进行走访调查工作时,我竟连如何称呼都不知道。”谈起自己工作之初的尴尬经历,年轻的张进港表现出了一丝腼腆与害羞。

  为了克服自己的“小情绪”,张进港决定在工作中放下负担、放平心态,以平常心与贫困户相处。却不曾想,这个转变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因为我是本村人,村里的情况之前就已经有所了解,很多时候村民与帮扶责任人之间语言沟通有困难,我都能帮着‘翻译’,而且很多时候,贫困户只愿意和我透露一些不愿和别人诉说的难处。” 张进港说。

  凭借着本村人的身份,张进港迅速在工作中大展拳脚,不到两年的时间,不仅为凤岭村贫困户与区政府牵线搭桥,带领贫困户加入百香果合作社,还多次向市里争取帮扶指标,为贫困户争取到一个又一个公益性岗位。

  在工作中,张进港凭借年轻人特有的视野和充实干劲感染着凤岭村的贫困户,为凤岭村的脱贫攻坚工作带来了清新活力。

  两年时间,反复多次走访贫困户,宣传新政策,解决实际难题

  凤岭村村民韦海忠一家因病致贫,张进港在翻阅到他家的资料后,立即前往韦海忠家中,向韦海忠了解他孩子的病况,同时向其宣传最新的帮扶政策,提醒他们一定要参加新农合与新农保。得益于张进港多次走访,韦海忠一家生活质量渐渐得到提升。

  以前,与韦海忠家里类似情况的贫困户,在凤岭村还有很多,他们普遍因病、因学致贫,加上出行不便或是自身知识文化水平不高,很难第一时间了解到新的帮扶政策。

  面对此况,每当上级政府通知新政策时,张进港便会登门拜访村里各家贫困户。两年多来,贫困户的门槛,张进港跨过一次又一次,反反复复,对每户家中情况了如指掌。

  “小张经常到家里了解我们家的实际情况,有什么信息都是第一时间到家里来告诉我们,特别是帮助我们如何利用好大病救助政策,使得我丈夫的医疗费得到了保障,逐渐从病痛的折磨中摆脱了出来。我们全家人从心里感激他。”脱贫户韦师全的妻子张流妃说。

  谈起扶贫工作,张进港深有感触,“扶贫不是简单的填填表、照照相,而是应该多问问、多走走,问问贫困户真正的困难,看看他们的家庭现状,切身实地地为他们想办法、出主意。”两年的历练,让张进港对于扶贫工作多了一份不同于同龄人的成熟与担当。

  “张进港不仅工作积极肯干,而且细心负责,与村里老百姓打成一片,是个值得培养的年轻人。”说到张进港,驻凤岭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陈科夫也竖起了拇指。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下一步张进港计划以产业促进扶贫的方式,邀请龙头企业或专家到凤岭村来帮助农民搞种植,并运用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全村脱贫户尽快致富。

  记者手记

  为梦想 更努力

  “为什么你对全村每一户贫困户的情况都记得那么清楚?” 在跟随崖州区凤岭村扶贫专干张进港走访贫困户过程中,记者问道。

  面对记者的提问,张进港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向记者展示了自己随身携带的一个笔记本。这个本子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在以往工作中他曾遇到的问题和每一次走访所获取的信息。

  “在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记者又问。

  张进港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工作中出现的困难自己还可以应对,倒是觉得对家人有很多亏欠。因为每日自己都要处理很多事情,比如做台账、做花名册、入户走访和做材料等各项工作。由于工作忙的缘故,女友和家人曾不止一次地抱怨过他疏于陪伴。虽然自己每次都会道歉,但之后却还是不能分出更多时间陪她们。

  如今,张进港仍在凤岭村家家户户、田间地头穿梭忙碌,他的眼神更执着,脚步更沉稳,微笑也更自信。张进港表示,作为凤岭村的普通一员,这里承载着自己的梦想,他期待在未来所有的村民都能不愁吃穿、不愁医疗、不愁教育,走上致富道路。

  (三亚日报 记者 林志猛 实习生 林林

[责任编辑:王晓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