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先摘掉“穷帽子”,探索基层党建网格化管理,精准脱贫与美丽乡村建设无缝对接
隐映在绿意中的罗蓬村。
罗蓬村村道整洁。
罗蓬村党员在党员活动室阅读学习。
■ 核心提示
7月的罗蓬村,绿树红花环绕,草木葳蕤横生。罗蓬村委会办公室前面的空地上,一棵由羊树、榕树、土檀树、龙骨蕨类缠绕的大树根深叶茂、树干粗壮,象征着全市各方力量正在向罗蓬村汇聚,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为罗蓬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注入蓬勃动力。
率先摘掉“穷帽子”、率先探索精准脱贫与美丽乡村建设无缝对接、率先探索基层党建网格化管理,让农村党员“有为有位”……一次又一次创新之举,激发党员内生动力,一次一次“党建+”探索,激活了乡村治理的神经末梢,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这股催人向上、使人奋进的“红色基因”已经成为罗蓬村富民的源泉,带领罗蓬村朝着既富且美的美丽乡村目标阔步前进。
立标杆作表率:
贫困生向先进生转身
蜿蜒的村道干净整洁,翠珠华盖般的大榕树、鲜艳的三角梅、鱼鸭畅游的水塘和绿树环绕的小屋,田园蔬果、牛羊牲畜,和谐相生,摘掉穷帽子的罗蓬村华丽登场,一吐芬芳。
“以前一家五口人年收入不到6000元,但现在已经有三四万元了,生活越过越好咯!”罗蓬村巩固提升户蓝德新和老伴坐在自家修葺一新的房屋前,精神矍铄,脸上是藏不住的笑容。如今的蓝德新闲时又捡起了自己的小爱好。每当村里有喜事,他都会吹着自己心爱的喇叭,奏响欢快的“幸福曲”。蓝德新的脱贫故事折射出整个罗蓬扶贫的成效。
拔掉穷根子,找准富路子,这是罗蓬村扶贫一开始的站位。
在扶贫攻坚的道路上,从市里到区里都自我加压,跳起摸高、迎难而上、持续加力。市委主要领导为扶贫干部强信心、作表率、加满油、鼓足劲。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
为了给罗蓬村摸底,市委主要领导到罗蓬村调研足迹遍布了13个村小组,一次一次向下跑的调研,真正做到胸中有丘壑,腹中有乾坤。
得知村民没有自来水可饮用,现场办公,要求相关部门做好村民饮用水的基础设施建设,让村民喝上放心水。
路灯线管埋设、河道清理、外立面改造、庭院铺装、鱼塘农家乐栈道承建等各项民生工程正有条不紊地推进中……
从村民关心的民生问题着手,一件又一件“接地气”的民生实事解了民忧、暖了民心。用脚步丈量扶贫工作,用真情与村民架起连心桥,为扶贫干部立标杆、打了样。
划定作战图,吹响“冲锋号”,吉阳区的党员干部成了扶贫的生力军,走心的他们将扶贫工作干在实处、做到细处、落到深处。
45天时间,为贫困户吉立文盖起了新住房,还量体裁衣为他制定了“短+长”的扶贫方式。如今的吉立文负责管理水库和农田水利,仅是打工一项,每月的收入就有1850元。此外,吉立文还加入了养羊合作社,彻底实现脱贫。
作为扶贫户的帮扶人,为扶贫户“私人订制”扶贫方案;作为吉阳区的“领头雁”,吉阳区委书记陈跃将办公场所搬到田间地头,将扶贫户的冷暖挂在心间。
谈起扶贫户的家庭情况,对答如流;提起扶贫户的扶贫产业,如数家珍。这是吉阳区人大主任柯俊标扶贫工作的状态。
田间地头是党员干部向村民学习的课堂,也是基层干部锤炼作风的考场。替贫困户的儿子协调宿舍,帮贫困户找工作,吉阳区区长张华文主动转换角色,不当“客人”当“家人”。
不是走村入户,就是在走村入户的路上,吉阳区委副书记陈玮用一个“拼”字,诠释了驻村干部的扶贫工作状态。
让因贫辍学的孩子重返校园,让孩子们重拾信心收获幸福,大力推进教育扶贫,阻断罗蓬村贫困代际传递的铿锵玫瑰——吉阳区教科局局长侯雪华。
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蔡曜泽……红色力量为脱贫攻坚结出累累硕果。
2016年底,罗蓬村率先实现整村脱贫,2017年度脱贫户的人均纯收入达1万元,远远超出省脱贫标准线(3523元)近7000元,罗蓬村脱贫攻坚踏出坚实的步伐。
罗蓬村的青山绿水间掩映的都是党员干部们的一片赤诚之心。踩一溜乡间小道,披一身责任担当的党员干部激活了脱贫攻坚一池春水。
“搭梯子”“压担子”:农村党员激活乡村动力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市区两级党员干部弯下腰来、俯下身来、沉下心来,红色基因再次唤起了罗蓬村无职党员的激情。
2018年6月底,罗蓬村率先实行基层党建网格化,让每一位党员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人翁。
最大限度地激发党员参与积极性,村委会严格把关,好中选优,从村里的致富能手、退伍军人、返乡大中专毕业生等挑选“佼佼者”担任五级党建网格员。罗蓬村党支部组织委员符开文说,全村13个村小组共有66名党员,46名党员成为党建网格员。原则上年龄超过60岁不再担任五级网格员,但考虑王少明和王庆忠两名老党员在村里威望高、能力强,被“破格”入选。
“养了几十头猪,种植了上百株芒果树和20多亩槟榔,另外再打些临工,去年一年收入20万左右。”罗蓬村党员户李文全告诉三亚日报记者,以前穷,想帮扶贫困户但没底气,现在生活好了,担任党建网格员的职务后,他带领3户包点户加入了合作社。
年过六旬的老党员王庆忠说,自己从村里的小组长位置退下来后,20多年没有过问过村务管理方面的事。现在,再次挑起重担的王庆忠沉睡的工作激情又被点燃,以主人翁的姿态当好村里的守护人。包点的3户家庭前庭后院不整洁,他就不离开,每天至少去包点户家里看一次。
以前不管事的农村党员逐步成为乡村振兴的管事人,为乡村发展注入了强大能量。在党员帮扶下,不少扶贫户见贤思齐、争当先进。
“党员帮助了我,我也要像党员一样帮助别人!”今年42岁的王明荣,全家7口人,包括他们夫妻、两个孩子、一个弟弟、一个妹妹以及多病的母亲。在老党员王少明的帮扶下,生活有了起色。“种植、养殖业开始见效,我拿出赚得的‘第一桶金’3万元开设了小卖部。”脱贫后的王明荣向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每月开展一次走访活动,了解网格内的重大信息,及时进行研判,第一时间上报情况,各级网格长、基层网格员充分发挥专长,撑起基层党建一片天。
“以前,村里有多少党员、做了什么事,大家不清楚,也不关心。党员家庭挂上牌后,既增强了党员的责任感,也方便群众监督党员的一言一行。”吉阳区委常委、组织部长谢发勇说,五级网格既给村里优秀的党员“搭梯子”,又给他们“压担子”。
“如果村民有困难,网格员不闻不问,要批评!如果党员在为人处事上‘掉链子’,也要受批评……”“党员作风评分标准细则有6条,不合格党员的细则有8条。”谢发勇说,量化考评由村级党组织实施,每半年评定一次。
“区委——驻点机关党组织——村社区党组织——党小组——党员”基层网格化编织了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网。在基层党建网格的这张大网里,每名党员都在自己的“责任田”里守土有责、精耕细作,推动了基层社会治理科学化、有序化、精细化和本土化。
美“面子”厚“里子”:文明之风润泽乡村
7月29日,遭受风雨洗礼后的罗蓬村生机勃发。近处,小径兽奔虫鸣。远处,群山环绕满眼映翠。实行基层党建网格化后,文明新风劲吹罗蓬村。
乡村要美,美在文明;民风要正,正在村规。成立红白理事会后,村民自觉将移风易俗、“创文巩卫”、美丽乡村建设等纳入村规民约,为罗蓬村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无论是丧事还是喜事,一律简办。
刚刚脱贫的罗蓬村民王月清的母亲病逝。如果遵从村里的老习俗,从做道场到出殡需要10多天,期间还要买两头猪和其他生活用品款待亲友,还需要宰杀一头牛用于祭祀。正在王月清一家商量如何办丧事时,兼任罗蓬村红白理事会会长的罗蓬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吉明豪到王家做思想工作:“你们要节俭办事,把省下的钱物发展生产。”当天下午,王月清的母亲便入土为安了。
去年征地补偿时,巩固提升户兰德权得到了一些补偿款,刚开始打算办一场豪华些的婚礼,但罗蓬村红白理事会上门做思想工作后,兰德权听了村里的劝告,婚礼办得很简省。
有了村规民约,大家做事就有依据。党员干部做得好不好群众一目了然。
言行举止是否文明,拿村规民约这把“尺子”量一量就知道。
吉明豪说,从今年6月份开始,每月1日和15日为罗蓬村环境卫生保洁日,每户至少出一名人员参加。每月进行评比,对表现好的村小组和农户进行奖励,对表现差的进行通报批评。
村规民约,是村级治理探索的新路径,点亮美丽山村道德之光,滋养罗蓬村文明延续传承。
在海选“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巾帼文明卫生户”活动中,一批扶弱帮贫、孝敬老人、自力更生的先进村民涌现,他们的故事激励其他村民下决心改变陋习,争当先进。
婆婆一直疾病缠身,10多年来悉心照顾、任劳任怨的“好媳妇”李群尊老爱幼得到了村民的一致点赞。
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前行,用文明的力量塑造美好家园。
张华文说,乡村振兴,文化先行。村民的钱袋鼓了,脑袋也富了。文明基因的培育彻底拔除村民思想上的穷根,给村民补上“精神钙”,为思想提神,让美丽乡村美了“面子”,更美“里子”。
夯基础求创新:美丽乡村再升级
“少跑一趟路、少进一个门、少走一道程序”。为了村务不出村,吉阳区对原有的村级活动场所进行升级改造。2018年6月底,罗蓬村党员群众活动场所2号楼投入使用。
“之前,党员群众活动场所1号楼既是会议室又是书屋,书大多随处堆放,没有太多党员翻阅。如今,有了专门的书屋,还配置空调,我每天都会来翻阅各类书籍,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为学习型干部。”罗蓬村党支部组织委员符开文说,一楼党员活动室成为了村干部的“充电室”。
村民黎某与某企业合作,打算将家里的田地以2300元/亩/年的价格出租。在二楼多功能会议室,村民代表大会讨论此事时,村干部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准确把握市场规律,将市场价格告知黎某,最后黎某成功以2700元/亩/年的价格出租,最大程度维护了村民利益,村干部真正为村民把关当家。
多功能会议室搭建干部与群众互动平台,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解答村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吉阳扶贫大队、中队、小队的扶贫办公室开进村委会2号楼。罗蓬村第一书记吴鸿聪说,碰到村里没办法代办的事项,下沉罗蓬的扶贫干部会跟村民说清楚办事流程和需要的材料,帮着群众一起办理,提高了办事效率。
陈跃说,党群活动中心的设立,将促进支部组织建设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也为支部加强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业务培训以及开展各项组织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场所,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
创新驱动,是罗蓬村永葆活力的源泉。
“不能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上项目都不能一窝蜂。得因地制宜、因人施策。”陈跃一直思索,如何增强扶贫户的造血功能?罗蓬的产业着力点在哪?
黑山羊养殖项目“产、供、销”一条龙经营模式不仅助农脱贫,还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基地,吉阳区想方设法继续壮大黑山羊养殖项目。从土地到饲料,不断地钻研、创新、突破,旨在真正通过技术扶贫,提升扶贫户和村民造血能力。
黑山羊养殖产业风生水起,吉阳区又酝酿替罗蓬村民发展山鸡养殖产业。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整治等工作,开发了保洁员、保安、绿化员三类公益性岗位,做到让零就业贫困户至少一人实现就业。如今,罗蓬的产业结构逐渐壮大,扶贫户的就业渠道越来越多。
调整产业结构,拓宽发展空间,将精准脱贫与美丽乡村建设无缝对接,可谓又一次“创举”。
乡村旅游遇上美丽乡村,吸引了村民返乡创业。在俄罗斯留学的罗蓬村村民苏宁童看好了美丽乡村的潜力,回乡创业,打造的“土味、野味、趣味”三味农家乐还吸引了“洋游客”进村游玩。每到周末,一群俄罗斯的游客就会到苏宁童的农家乐里觅村趣。
像苏宁童一样,越来越多的村民变得活跃了。李文全关停一年最低净赚5万元的养猪场,探索南非叶种植;村民吉立斌酝酿着将养殖的东山羊走品牌化之路……
贫困村资源活了,村民腰包鼓起来了,罗蓬村建设美丽乡村再次从“基础型”向“宜居型”提档升级,向“海南省五星级美丽乡村”目标前进。
陈跃说,从地图上俯瞰,罗蓬村就像是一颗散落的珍珠,与博后村、中廖村、大茅村、红花村等美丽乡村形成同心圆,串联成一条闪耀的珍珠项链,构成旅游经济圈,带动村民搭上乡村旅游的快车,吃上旅游饭,踏上致富路。
(三亚日报 记者 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