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区过岭村委会身残志坚的脱贫户董亚尾: 

  

 董亚尾在劳作。

 

  6月17日清晨7时许,一个朴实的身影出现在鸡舍给小鸡喂食,观察小鸡生长情况,细心照料着;半个小时后,在毛毛细雨中,她戴着一顶简陋的草帽,或在菜地里摘菜,或给蔬菜施有机肥;休息一会后,又忙着给黑猪喂食;10时过后,她开始洗菜做饭,准备家人的午饭……这就是天涯区过岭村委会布土小组脱贫户董亚尾忙碌的生活。

  曾经的苦酸辣——

  命运多舛不如意,身残志不残

  “自从被评为贫困户那天起,我一直感到脸上无光,睡觉都不踏实;如今,我终于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脱贫‘摘帽’,睡觉安稳多了。”这是三亚日报记者在布土小组董亚尾家中时,女主人说的第一句话。

  如今50岁的董亚尾可谓尝遍人生的“酸甜苦辣”。苦,早年丈夫离世;酸,独自抚养3个年幼孩子成人;辣,腿脚被认定为肢体三级残疾;甜,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帮扶。

  当天上午,驻村蹲点的区委统战部副部长王德文告诉三亚日报记者,董亚尾早年第一任丈夫不幸因病离世,留下3个年幼的孩子,有着传统思想的董亚尾没有选择马上组建家庭,而是独自抚养3个孩子长大,直至儿子娶妻、两个女儿嫁人。养家畜、种瓜菜是董亚尾家庭的全部经济来源,每天早出晚归,使她的脸比同龄人苍老许多。

  后来,董亚尾在好心人的多次撮合下,与一个来自广东电白、在三亚务工的单身汉谢华乐交往。由于语言不通,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与考验,最后两位有缘人终于结为人生伴侣。

  2014年,过岭村委会和村民们深知董亚尾一家生活的艰辛,推选46岁的她进入该村贫困户名单,成为扶贫帮扶对象。

  决心摘“穷帽”——

  收获首桶“脱贫金”,脱贫志更坚

  自全市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党和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和补助更多向贫困户倾斜,个别不理解的村民私下说:“董亚尾这回好了,当上贫困户后什么都不用干,就等着政府给钱花了。” 董亚尾当时听了这些话,心里很不是滋味,感到脸上火辣辣地刺痛。

  “我还有健康的双手,在困难面前,我决不能低头。”董亚尾告诉三亚日报记者,自从她被列为贫困户后,她便常常告诉自己:只要勤劳苦干,生活一定可以好起来,一定能够摘掉贫困的帽子。

  2017年初以来,天涯区委统战部作为帮扶单位,走进了董亚尾的家门,向她的家庭伸出了温暖之手。不知道多少个日日夜夜,蹲点的帮扶单位工作人员与村干部多次到董亚尾家为她讲解怎么增收脱贫,使其了解相关政策,并制定脱贫规划。在大家的鼓励下,董亚尾奋力脱贫致富的决心更大了。

  2017年春节后,在大家的帮助下,董亚尾根据自家环境条件,认为自己适合养猪,于是凭借着自身过去的养殖经验,与丈夫圈养了30头猪。同时,丈夫打理家里房前屋后的空地,开始种植各种有机蔬菜。

  每天,夫妻俩将猪圈打理得干干净净,在市内打零工的儿子高理平也放弃平时休息的时间,经常回来帮助父母喂猪食、清洗猪圈,一起努力着早日脱贫。不到一年时间,董亚尾一家饲养的猪出栏时平均每头1000多元,卖掉第一批8头猪后收入万余元,这是董亚尾的第一桶“脱贫金”。董亚尾沧桑的脸上终于露出久违的笑容。有了第一批,就有第二、第三批……看着这些全家人共同养大的猪,董亚尾的心情每天都像过年一样。

  说起母亲的腿脚,董亚尾的孩子们早习以为常:“妈妈的腿脚不好,被认定为肢体三级残疾,虽然有人会鄙视她,但是她很乐观,不会因为自己的腿脚问题而自卑,我们很爱我的母亲,为她自豪。”与董亚尾的接触中,三亚日报记者发现她的腿脚虽然与正常人有异,但是她勤劳肯干,劳动起来一点都不亚于同龄的健康人。

  参加扶贫夜校——

  全身心投入学习,奔向致富梦

  “我们将扶贫夜校与脱贫攻坚结合,帮助贫困户了解政策、掌握技能、实现增收,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和发展后劲,贫困群众顺利实现了稳定脱贫。”过岭村党支部书记高金良告诉记者,每个星期一的晚上八点,董亚尾都会坐上儿子的摩托车或网格长的摩托车前来过岭村委会扶贫电视夜校学习,学学人家的种养技术。

  对于从没有上过学的董亚尾来说,扶贫电视夜校学习比她养殖、种菜要难上好几倍。所以,董亚尾总会用黎族话对儿子、网格长说:“电视里头说的话,你们用我们的话再跟我说一下,我好记着嘞!”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这样的学习下,董亚尾竟然能把在夜校里学到的种养技术和自己平时的种养经验相结合,经过科学与精心的喂养,家里的猪、鸡养得比其他村民的还要肥,还要健康。此外,董亚尾家里的4亩水田也被派上用场,两季种植水稻一季种瓜菜,不仅解决温饱问题,还可以挣钱,日子也在悄悄发生了改变。

  转不停的“陀螺”——

  忙着浑身才自在,小康在眼前

  记者在董亚尾老屋另一侧看到,有一栋100多平方米的崭新房屋,这是董亚尾的新家。现在,董亚尾2个女儿已出嫁,房子里住着董亚尾夫妻,以及儿子、儿媳妇,还有刚刚出生的小孙子。

  “新房是儿子用攒下来的钱盖的,后面是党和政府帮忙装修的。还有,我丈夫的身份证和我们的结婚证也是区委统战部领导出面帮助补办的,让我的丈夫与我们一样,享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各项扶贫优惠政策。”董亚尾露出满足的神情,赞扬懂事、孝顺的儿子,同时衷心感谢帮扶单位及时伸出援手。

  一直在董亚尾旁边的王德文告诉记者,董亚尾的这栋新房是她儿子外出打工后,用平时省吃俭用存下来的钱盖的。然而由于资金不足,新房只能动工做成毛坯房的状态,就一直放置着了。2017年初,在区委统战部的关心下,政府和爱心企业伸出援手为董亚尾的新房进行装修。

  “你现在有丈夫、儿子、儿媳帮着,你带带孙子就行了,那么忙干嘛呀?”在村里人眼里,董亚尾像一个转不停的陀螺,老是那么忙。然而,她总是笑着回答他们:“忙点好呀,忙着浑身才自在呢,闲着不舒服嘞!”

  现在,董亚尾的身影都会出现在这几个点,养猪场、菜地、扶贫电视夜校。在政府的帮助下,全家人辛勤劳作,住上了新房,生活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改善,董亚尾一家正朝着致富奔小康的方向迈进。

  (三亚日报 记者 黄世烽

[责任编辑:王晓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