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省率先引进社工参与扶贫、建立慈善基金会、出台驻村扶贫工作队管理办法

 

  从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到脱贫“状元”,三亚市天涯区台楼村村民黄德强,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身份的转变。

  帮扶干部陈波给他算了一笔脱贫账:每年养150只阉鸡出售收入大约1.5万元;13只黑山羊托管在合作社,每年享受分红7800元;卖槟榔收入约2000元……各项收入加起来高达5.21万元。

  黄德强身份的转变,得益于天涯区扶贫工作的“三大锦囊”:探索社工“扶志”,破解脱贫攻坚难题;建立慈善基金会,搭起社会参与扶贫之桥;规范驻村扶贫工作队管理,促使扶贫工作有序开展。身份转变的背后,折射出来的则是三亚抓党建促脱贫攻坚,致力于让贫困群众物质和精神“双脱贫”的决心和成果。

  在全省率先引进社工参与扶贫

  在一年前,年近40岁的黄德强正经历人生中的一段“灰暗”:治疗喉癌已耗尽他为数不多的积蓄,患病的他更没办法进行高强度劳动,他的生活就像那栖身的50平方米的房子一样,充满了“破败”的气息。就在黄德强最无助的时候,台楼村的党员干部带着驻村扶贫干部和社工来到他的家,为他带来了帮扶的物资,更帮助他重拾了生活的信心。

  天涯区有着同样励志经历的并非只有黄德强一人。在抱前村,两户因小孩溺亡和丈夫吸毒而失去生活信心的贫困户,同样也在社工的心理辅导下,在帮扶干部的真情关怀和积极引导下,贫困户用勤劳的双手找回了生活原有的“色彩”。

  天涯区农林局局长林唐华介绍,去年初,天涯区在全省率先引进社工参与扶贫,借助专业的社会工作帮扶方法,给贫困户心理辅导,对心灵创伤进行疏导,并通过资源链接,寻找到符合贫困户实际和特点的脱贫方式,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在扶贫“扶志”上取得新成效。

  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如何破解“等、靠、要”思想难题,是当前扶贫工作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天涯区在推进脱贫攻坚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秉承“专业的事由专业人干”的理念,引入社会工作者参与扶贫,多举措破解了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等难题。

  2017年,天涯区共投入150多万元,率先以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引入第三方社工组织——友善社工组织全面参与脱贫攻坚,并在立新村和南岛居建设了两个固定的扶贫社工服务站,以100户个案为突破点,全面覆盖了所有建档立卡户。

  2017年6月,民政部、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发布指导意见,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获悉这一消息,林唐华感到很振奋,他说,这证明天涯区引进社工参与扶贫的路子,“走得超前,也走得对。”

  建立慈善基金会,搭起社会参与扶贫之桥

  1月3日,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傅君利带队到台楼村调研扶贫工作。她对台楼村党总支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带领广大群众发展集体经济,抓好产业扶贫,催生内动力,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给予了充分肯定。尤其是对天涯区通过抓好社工参与扶贫、成立慈善基金会、出台落实《天涯区驻村扶贫工作队管理办法(暂行)》,“三大举措”助力脱贫攻坚工作落到实处给予了高度评价。

  基于平衡各企业在“一帮一”中投入多寡引起的新不公平,以及企业参与扶贫热情不高的现实,2017年5月,天涯区在推进社会参与扶贫大格局形成中有了新创举——建立天涯慈善基金会。

  以慈善基金会募集社会资金,企业可以税前抵扣,进一步激发企业参与扶贫的热情;通过慈善基金会投入脱贫攻坚,还可避免因各个企业投入不一,引发新的不公平和贫困户的攀比心理。目前,天涯区慈善基金会已接到黑龙江德之力电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三亚樾城投资有限公司等五家企业捐赠,募集资金达337.52万元,搭起社会参与扶贫之桥。

  制定扶贫管理制度,促扶贫工作有序开展

  此外,天涯区还制定了《天涯区驻村扶贫工作队管理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办法》),建立一套科学的扶贫管理制度,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的积极性,促使扶贫工作有序开展。

  《办法》从驻派、工作职责、管理制度、保障措施、考核与奖惩等方面对驻村工作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使扶贫干部选得准、派得对、帮得上、干得好。于是才有了文章开头那一幕,扶贫干部对贫困户的每一笔脱贫账单了然指掌。每一笔脱贫账单,践行的是扶贫干部的责任与担当。

  天涯区委常委、组织部长童立艳表示,天涯区的三大“扶贫锦囊”,是对如何破解当前扶贫工作难点和重点问题的积极探索与实践,同时也是对自身工作的自我加压与完善。这背后,折射出来的是抓党建、促脱贫,以落实落细精神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

  (三亚日报 记者 周才源

[责任编辑:王晓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