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伟丽在教学中。本报记者 李晓刚 摄
赖伟丽是海棠区红旗小学六年级的班主任。从1993年开始,赖伟丽一直任职英语老师。其实,她刚开始任教的时候是教语文科目,后来因为南田农场缺英语老师,于是她便自己到大学函授大专英语,随后就教上英语这个科目。23年来,赖伟丽一直把“关爱每一个学生”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与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活动,一起游戏,既做孩子们的师长,又做孩子们的朋友。
“用心关爱每一个学生”
有人说过:疼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疼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看看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有一点都是共同的,那就是对学生倾注了爱。无论是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还是我国近代的陶行知,所有有成就的教育家,都把爱作为教育成功的法宝。
面对每一个学生,赖伟丽总是倾注了无限的关爱,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孩子们对学习英语的兴趣。“让每一位学生在我的课堂上都能有所收获是我事业追求的目标。”赖伟丽说。每天早上七点钟,她都会准时到达班级,跟学生一起打扫卫生分担区,经过几十分钟的打扫,赖伟丽就要准备今天的课程了。她说,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尊重、热爱每一位学生,用心塑造、引导、教育他们,对待学生,要做到“爱心、耐心、细心”三心,如果没有三心,就没有办法与学生进行正常的交流,也就没有办法真正了解学生,进而帮助学生。
“一名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学生,才会把教育当作自己一生的事业来经营,才会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才会用心来和学生交朋友,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赖伟丽说。
“后进生”,一般是指那些学习差、纪律差、行为习惯差的学生。众所周知,“后进生”一般自制力差,学习上有一定困难,有的难免会产生厌学情绪。对于这样的学生, 赖伟丽就会多给他们一点关怀,时常与他们谈心,教导他们。对犯有错误的同学,赖伟丽也会从“爱”字出发,从关心入手,体察谅解,甚至加以“庇护”,使他们体会到老师用心良苦而恍然大悟,让他们真实地感受到老师的真心和信任。
平日里,赖伟丽会细心地观察孩子们的举动,洞察他们的思想,对需要鼓励、需要教育的学生都给予极大的耐心。
红旗小学一位已经退休的老教师告诉记者,赖伟丽从事教学已经有23个年头,一直做一个安心的教师,做一个热爱事业的教师,做一个爱学校的教师,她把爱学生作为自己职业的一个基点,尽心、尽责、尽职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该做的事、做能做的事,为学校担责、为家长分忧、为自己守诺。
“充分把学生的潜能开发出来”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枯燥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若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那么长此以往,对学习的厌倦就在所难免,老师也就难逃教学“费时低效”的窘迫。每个学生都具有一定的潜能,教育就是要在充分了解每个学生潜能的基础上,充分把他们的潜能开发出来。
用什么方法去开发学生的潜能?赖伟丽的做法是,用心情法。就是通过情感的阳光和丰富多彩的环境,将学生潜能的屏蔽捅开,培养学生丰富的感情世界,从而导入良好的心情,有了好的心情,就会输入积极因素,从而调动潜意识进行积极学习。此外,用创造法。就是通过让学生参加创造性的活动开发学生的潜能,在创造性活动中学生会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反思迁移能力到位,也会促使学生在平时的活动中注意观察、留心记忆、积极思考。
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赖伟丽会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时,她们就会爱上学习,教学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赖伟丽说,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其实赞美是一种神奇的催化剂,教师以“期待效应”激励性语言评价学生,能减少学生的逆反心理,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自我发展,成为学生学习的鼓舞者,更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赖伟丽还会针对学生的个人特点及认知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不同样式的阶梯型作业,将学习从单一的、机械的作业中解放出来,培养学生们动手、动脑、想象和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23年的教育生涯里,赖伟丽始终坚守着这份对学生的爱,在这片山区,她眷恋着这片黄土,更眷恋着这群孩子。她说,她很庆幸选择了教书育人,因为这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而也恰是这份执念,让她无怨无悔地耕耘在这片土地上。 (三亚日报记者 李晓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