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打造生态循环农业新模式,绿色发展撬动生态产业经济

 

  谁会想到,昔日众人眼中的“废物”变成了“宝”。在三亚乡村,一个个以沼气为纽带的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水肥一体化等具有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与技术的农业项目从无到有,从改良土壤到灌溉再到改变栽培管理方式等各个环节都是采用生态循环农业技术,通过“变废为宝”、绿色发展,让乡村环境美了,村民腰包鼓了。

  “废物巧用”

  果园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化肥少了,产品“更绿”

  在今天,每个人都想吃到农残少、质量好的“绿色产品”,可是化肥农药用得少,作物粮食能长得壮、长得好吗?面对种种担忧和日益突出的成本高、效益低、源头污染等农业问题,三亚合丰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谢运生通过多年的耐心摸索,探索出了一条好路子——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9月1日,当记者走进年均出栏生猪量达1万余头的三亚合丰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的生猪养殖场时,意外地发现这里只有些许异味。一旁的巨型沼气池汇集着粪污,挥发出的气味竟也不算刺鼻。

  这一切都得益于通过每天从猪场里清理出粪污,经过厌氧消化后可产生500立方米的沼液,之后再在沼气池中发酵。其中产生的沼气可供基地内部发电50千瓦,用于日常照明与清理猪场;经过沉淀滤净后或固液分离的沼液则经过铺设好的管道输送到基地内各个果园中去,用于灌溉农作物,变成有机肥,实现“废物巧用”。

  整个过程除了清理猪场需要用到人工外,其余过程均为自动化处理,不仅节约了人力资源,还大大提升了基地的效益。

  谢运生介绍,目前占地面积达1670亩的果蔬基地已全面采用了“雨污分流+干清粪+厌氧+好氧”养殖废弃物的处理方法,同时实施“猪—沼—果”的生产模式,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干清粪、沼液、沼渣全部通过果园消纳,符合我国《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中“畜禽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应坚持种养结合的原则”。

  “实际上,我们这里的沼液会自动通过旋式分离器全部分离出去,实现循环利用,这些分离出去的水因为里面富含大量的磷钾等元素,我们全部用于种植业的灌溉,当水肥(液体肥)来使用,解决了养殖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污染问题,同时有效提高作物的抗病、抗逆能力,节约一大笔农药、肥料的投入。”谢运生告诉记者,通过推广该模式,猪场卫生和用电得到保障的同时,果园每年还能省下约300万元的肥料费,进一步保证了果园的绝对绿色生态化,避免了因使用农药与化肥带来的土地伤害。而通过使用有机肥,基地果园的水果品质还因此有了显著提升,无论是品相还是口感,都比以往更为出色。

  正是通过种养结合的企业发展方式,该公司不仅成功实现了“生猪养殖—废弃物资源化—种植业”的生态循环新模式,也使企业走上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废物成宝”

  农民用沼液浇灌,成本低了,产量高了,腰包鼓了

  记者了解到,目前,这种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已在三亚逐渐推广利用。

  在崖州区梅山地区的三亚梅山梅东养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养猪场里,有一个政府扶持16万元,总投资25.44万元修建的200立方米沼气池。

  该合作社理事长陈光标告诉记者:“扩大猪场养殖规模后,为了能够达到环保的目的,减少养殖污染,我们投资建设沼气池处理猪粪便,利用好了就是‘宝’,直接排放就是污染和浪费。”

  “养猪场的粪污变成沼液可以用来浇菜,是现成的水肥料,过去两年时间都是免费送给农户浇灌果树、蔬菜。”陈光标说。

  梅山地区的农户原来并不懂得沼液的好处,没有利用沼液来浇灌农作物,由于猪场每周产生的沼液量大,直接排放也是浪费。于是,陈光标就向附近农户提供沼液,而且还免费送货上门。

  梅东村农户孙雪瑛就是从中得到“好处”的一位。孙雪瑛告诉记者,其去年种植了10亩玉米,使用陈光标的沼液后总种植成本从4.5万元降至1万元,产量提升了32%,利润增加了一倍。

  “由于利用沼液浇灌农作物的效果好,这消息慢慢地在梅山地区传开了,目前已有很多农户与我联系,准备利用沼液来浇灌蔬菜。”陈光标说,从今年7月份起,猪场提供沼液开始收取成本费,想利用沼液的农户须提前来签订合同协议,这样才能够保证供应。

  “废水变肥水,沼液替化肥,这种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对农民发展无害化畜禽养殖,进行无公害果蔬种植,打造绿色农业品牌很有益处。”市农业局副局长曲环表示,今年三亚将继续推进这项工作,现已争取到省农业厅的1000万元资金,计划再扶持建设一批以沼气为纽带的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水肥一体化等具有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技术含量的农业项目,通过打造示范典型、传帮带等方式促进三亚生态循环农业更好、更健康地发展,为创建生态循环示范市作出贡献。

  (三亚日报 记者 林志猛 实习生 林林

[责任编辑:王晓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