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处远眺,整治后的三亚河东岸,绿水碧波,风景如画。 

  三亚市主要内河(湖)有15条(个),分布全市各区域。三亚河是三亚三大河流之一,流域总面积为337平方公里,进入城区后称为三亚东河(又称临春河)和三亚西河,东河全长24.8公里,西河全长31.3公里。河道上游拦蓄形成水库,是三亚城市供水的重要水源地,下游河水与海水随潮涨潮落自然交换,形成独特的感潮河段。沿河两岸茂密生长着800多亩17种红树林,白鹭常年栖息,是构成三亚“山-海-河-城”独特城市生态景观的重要自然要素之一。

  近年来,三亚河生态状况总体良好,河流水质基本保持稳定,中、上游河道水质较好。其中上游水质最优,基本在地表Ⅱ类水及以上,拦蓄形成水库,是三亚城市供水水源地;下游河道受人类活动影响水质相对偏差,存在氨氮、总磷超标现象,水质为四类左右。同时受汛期的影响,每年春季水质环境状况趋差,秋季明显改善。目前,全市15条内河(湖)生态环境治理中,共有8个黑臭水体段面列入国家住建部考核,18个段面列入省控环保考核。

  查:找准病因治理“城市病”

  经济快速发展让三亚河患上“城市病”。随着三亚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居民、游客数量急剧增加,污水排河、垃圾堆岸、船舶排污等问题开始严重影响三亚内河(湖)生态环境,河道受到污染后,水质出现下降,城区部分河段水质一度降至地表水Ⅴ类和劣Ⅴ类。

  市水务局副局长张秀标在接受三亚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2013年至今,市水务局联合市环保局等多部门先后多次对全市各河段进行详细摸底,尤其三亚成为“双修”试点城市以来,市委、市政府大力整治三亚河污染,共梳理分类出污水排河、养殖排污、农业面源污染、侵占河道(沿河垃圾、临河建筑、设施占河)、船舶排污等5类主要污染问题。

  以前,作为影响水体水质的主要因素,居民生活污水和企业排污占了所有问题的一半以上。管网未完善的城中村、城边村区域以及未完全实现雨污分流的老旧城区、洗涤厂、经营项目、在建工程等,将未经处理过的或浑浊或恶臭污水直接排河;侵占河道建筑垃圾和构筑物造成河道缩窄,降低水流动力,减弱水环境生态交换功能,影响水体的自然良性循环;三亚河沿线分布的养殖场未按要求设置废污水处理设施或设施未运行,粪污水外排现象严重,养殖场残留物经过雨水冲刷汇入河沟或渗透污染河道;农业种植中的农药、化肥残留物沉积土壤或直排沟渠,随降雨汇入或渗透进入河内,威胁水体安全。

  治:对症下药效果优

  如今的三亚河两岸,散步、跑步、跳舞、唱戏、健身等休闲项目“排排站”,三亚人见证了三亚河从一条“臭水沟”变成今天的“水清鱼跃白鹭飞”。“以前这河里的水臭熏熏的,水浑浊不说,里面还漂浮着各种垃圾,人从河边走都要加快脚步。”谈起之前对三亚河的印象,市民李大姐连连摆手,“现在三亚河好多了,晚上在河边散散步也闻不到臭味了,河边吹来的风都清凉了许多。”

  “把三亚建设成为国际化热带滨海旅游精品城市,秉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发展理念,三亚市加大内河(湖)水环境整治力度,重点推进三亚河综合整治工作,通过提升三亚河的生态效益和景观功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三亚河综合整治工作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作,2014年以来,三亚主要‘以问题为导向、以治污为关键’开展三亚河第一阶段的治理工作,三亚河水质目前已明显好转,消除黑臭,水质变清。”张秀标说道。

  三亚“双修”工作开展以来,全市上下通过对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改造,着力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和服务范围。按照截污纳管为主、建设临时移动式污水处理站为辅的治理措施,根据污水排放口周边污水管网情况,分类制定整治方案,开展集中专项整治。通过深入排查、执法处罚、集中约谈、媒体曝光和关停等方式,严厉打击违规违法排污行为,倒逼企业增强环保意识、转化理念、整改转型,让违法企业受到法律和社会舆论的共同监督。实施关键节点生态治理工程,建设东岸湿地公园,开展抱坡溪水环境治理,实现抱坡溪清流入东河;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建设下凹式绿地,降低排入三亚河污染物;沿河补种红树林,恢复河道自然湿地功能,恢复河岸自然生态景观;推进河岸园林景观工程建设,通过植树种草等绿化手段整治修复两河四岸周边生态环境;推进三亚东河(溪泽三桥~东环铁路桥段)综合治理示范段建设,提升三亚河水安全、水生态功能,示范指导三亚河生态修复工作。

  针对城市的黑臭水体治理和农村污水治理,2017年以来三亚市水务局联合市环保局、各区政府全面排查了18个监测段面涉及水体污染源情况。

  围绕“建设精品城市,打造幸福三亚”的目标,依据国务院“水十条”、住建部黑臭水体治理和《全省城镇内河(湖)水污染治理三年行动方案》要求,三亚开启第二阶段三亚河治污工作,加大治污工作力度,实现水生态环境的逐年向好。在三亚河治污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基础上,遵循“水环境质量只升不降”的准则,大力推进全市内河湖水污染治理工作,努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河湖。

  张秀标指出,三亚确定“近期治标、远期治本、标本兼治”的治理原则,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措施保障”的治理体系,倒排整治任务时间表,分步实施。提出用三年时间将三亚河打造成为“水清、岸绿、景美”生态之河的目标,即2015年重点推进外源污染治理,实现三亚河基本消除黑臭、劣Ⅴ类和Ⅴ类水质,水质明显改善;2016年在进一步深入开展外源治理的基础上,同步实施内源污染治理,争取实现水质基本达标;2017年重点实施生态修复,实现水质明显提升、形成良好生态系统、水质达到管理标准。

  “治河先治污,围绕‘污水从哪里来,污水到哪里去’及‘重点解决污染源’的指导思想,从减少外源污染关键问题入手,重点做好源头控制和末端治理。从源头控制上,重点做好清理整治重点污染源、规范排水行为等工作;从末端治理上,近期重点做好污水处理能力提升,做好截污纳管、建设临时移动式污水处理站、内源清理治理等工作,远期做好完善污水处理设施、构建恢复河道生态系统等工作。”市水务局建管部主任张志珑表示。

  三亚日报记者了解到,通过对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改造,着力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和服务范围,三亚新建、整治及清理疏通污水管网700多公里,扩大污水管网收集区域,提高三亚城镇污水处理率,使之达87.4%以上,尾水排放标准均优于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投资1.8亿元,已扩建完成城区2座污水处理厂;投资12.8亿元新建红沙污水处理二厂(规模9.5万吨/天)、荔枝沟水质净化二厂(规模4万吨/天)、亚龙湾污水处理二厂(规模1万吨/天),红塘湾水质净化厂扩建(规模1万吨/天)、福海苑水质净化厂扩建(规模0.5万吨/天),建成后三亚污水处理能力共计提升16万吨/天,全市污水处理能力将达43.8万吨/日。未来三年,还将投入15亿元建设200公里污水管网。按照截污纳管为主、建设临时移动式污水处理站为辅的治理措施,根据污水排放口周边污水管网情况,分类制定整治方案,开展集中专项整治。现已建成32座移动式污水处理站,日处理污水约1.6万吨,整治200多处污水排放口,截流污水4.8万吨/天,基本实现了主城区污水不入河的目标,整治效果显著。

  护:久久为功可持续

  经过近些年的努力,三亚河道生态修复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已全面消除黑臭,水质变清。根据省、市城镇内河(湖)水污染治理三年行动目标,到2018年底,治理范围内的内河(湖)要消除劣Ⅴ类水体,力争达到Ⅳ类及以上,全面消除黑臭水体,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2017年,力争三亚西河(三亚大桥断面)、腊尾山塘、鸭仔塘水库、藤桥西河、青梅港、白水溪、马岭沟、烧旗沟等8个监测断面水质达标。

  张秀标说,加大水环境治理,在全面控源截污的基础上,需要通过内源污染整治和生态修复以及岸带修复、生态净化、人工增氧、活水循环、清水补给、旁路治理等综合措施开展水体水环境综合治理,最终重建水体良性生态系统,使河段水质达标并实现长治久清。对问题河道进行清淤、疏浚、水环境治理的同时,实施两岸堤防建设及海绵化改造,对沿线进行绿道系统、截污治污、运动休闲设施等生态建设。开展水系连通和西水中调工程建设,贯通河流生态通道,补充主城区河流生态基流,改善河流水系的生态环境。

  2016年底,三亚立法制定《三亚市河道生态保护管理条例》并实施,严格蓝线管控,做到三亚河生态环境保护有法可依;建立三亚河治污监管长效机制,全面推行“河长制”,形成市、区、村(居)委会及责任单位负责人层层负责的整治责任体系,强化了工作责任监督与考核,确保实现河道生态环境的长效保护。

    (三亚日报记者 邓铭瑶/文 袁永东/图) 

[责任编辑: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