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在精神文明层面,更是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如同人民广场这个天然的黄金地理坐标展现了大连的城市风貌一样,在这里华彩绽放的好人文化,同样浸润了当地人民的精神文明风貌。近年来,人民广场街道在西岗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带领辖区广大党员群众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构筑起了傲人的“文明坐标”。全国安全社区、中宣部“理论宣讲先进集体”、全国社区雷锋志愿服务联络工作示范站、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国家示范社区等荣誉闪闪发光。

  树立时代榜样 激发强劲的道德力量 

  一生乐善好施的中国好人张贞慧,孜孜不倦在社区基层服务百姓的李晶,全国一级英模毛子圣,走学习之路、兴文明之家的解传良……近年来,西岗区人民广场街道先进典型人物层出不穷,如同一支支闪亮的火炬,传递着道德的无穷力量。

  “张贞慧志愿服务站”是街道前几年精心打造出的知名品牌,张贞慧去世后,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志愿精神,街道在全市率先建立了志愿服务总站,建立了“周六志愿服务大集”的长效服务机制。为了进一步扩大品牌效应,2015年6月,街道又在“张贞慧志愿服务站”的基础上,以“中国好人”李晶的名字命名成立了“李晶好人驿站”,把全街道各类好人和典型群体集结到一起,定期开展活动,使品牌更加具有感召力。仅2015年,就通过宣传孵化,两名党员典型获得“大连好人”称号,3人被表彰为“西岗好人”,桥东社区“河南的哥”群体的感人事迹被多家媒体宣传报道,宁佩英还被辽宁省委宣传部表彰为“最美讲师”。国家、省、市媒体对志愿服务站进行了宣传报道,全国各地的同行也多次前来观摩取经,服务站先后获得“全国社区雷锋志愿服务联络工作示范站”、辽宁省“学雷锋、学郭明义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为了让典型人物成为辖区居民道德的“明灯”,街道党工委先后通过创办国学大讲堂、理论宣讲基地、未成年人讲坛、道德讲堂、社区志愿者服务站等平台,使辖区典型人物的作用很快“燎原”,吸引了更多典型“聚”在辖区……短短几年,人民广场地区涌现出国家级个人典型5人、省市级个人典型20人。

  先进典型能不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能不能温暖人心,与宣传是否成功有很大关系。人民广场街道经常通过基层走访、网络发掘、专题宣讲等办法来推送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就在刚刚过去的金秋九月,人民广场街道还隆重举行了“赞歌唱给身边人”活动,表彰辖区广大党员群众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涌现的好人典型。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放眼人民广场街道,一位位道德模范、最美人物和一项项道德实践活动,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了向上、向善的力量。

  活跃文化生活 注入高尚的精神给养 

  无论是外在的成就,还是内在的情操,归根结底都是一股延绵不息的文明基因,一种薪火相传的文化气质。人民广场街道精心打造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提升了辖区人民群众的精神境界。

  社区是居民活动的主要场所,社区文化越是繁荣,越能产生向心力;越是有特色,越能产生吸引力。街道党工委根据各个社区开展的主要活动情况和亮点特色工作,逐一对所辖6个社区进行特色定位:胜利社区是西岗区志愿服务总站所在地,党工委将其定位为“志愿服务社区”;五四社区辖区从事文化事业的单位多,党工委将其定位为“文化社区”,协助他们成立了大连市首个 “社区市民文化加油站”;桥东社区外来人口居住集中,党工委将其定位“外来人口服务社区”,成功打造出了“河南的哥爱心车队”,经常组织他们参加社区的各种活动,每年还组织他们进行免费健康检查、安全检查等服务。

  同时,街道对各个团队实施了精准扶持:缺资金,想方设法帮助筹措;缺人才,从全市范围内帮助协调聘请;缺场地,采取建、借、租等形式加以满足,不遗余力地创造条件为这些团队提供便利。精准扶持下,文体活动团队从原来的10多支发展到现在的51支,每年参加文化演出活动100余场,街道“老兵艺术团”、石葵社区“梦飞扬广场舞队”、桥东社区“俏夕阳舞蹈队”、胜利社区“阳光文苑”等20余支队伍,极大地活跃和丰富了辖区居民的精神世界,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现代品质城区注入了新的活力。

  正如人民广场街道的居民们所说,这种高雅的文化给养,如同古莲留下的种子,藏于地下万年也能开出高洁的花朵。这种文明之花浸润着人们的心灵,让美德永驻,让精神流传。

  人民广场街道对于“精神文明建设”有着自己的诠释和坚持——抓精神文明建设,最终目的不在于拿到了多高的“评分”,而在于创建工作真正给老百姓带来了多少的“福分”。深入推进就业服务、切实帮扶特困群体、狠抓市容环境整治、围绕民生需求开展区域性党建工作……这些年来,人民广场街道坚持不懈地利用实实在在的服务和惠民行动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很多居民对其评价说:“这个街道的文明,让人感觉到‘暖’。”

  儿子考上了重点高中,这样的好消息却让家住人民广场街道新华社区的王国庆犯了难:自己是残疾人,妻子腿脚也不灵便,家庭微薄的收入实在无力承担儿子高中三年的学费。就在今年8月10日这天,王国庆紧锁了好多天的愁眉终于解开了:人民广场街道联合西岗区老干部局专程送来的5000元助学金帮他们救了急,解了忧。

  每年中考、高考一结束,人民广场街道党工委都要对辖区内的学生家庭进行情况摸底,动员辖区爱心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与困难学生家庭结成“救助对子”,进行“一对一”的助学帮扶。据悉,这已是人民广场街道连续实施一对一“爱心助学”工程的第5个年头。

  为了确保对辖区困难群体进行全程跟踪和长效帮扶,街道依托365三级管理网络,建立责任体系,同时创新探索多样化发展的路子,变单一依靠企业为面向全社会,把救助资金募集工作覆盖到社会的每一个层面,不但使街道和社区全体党员干部参与进来,还充分调动辖区单位、社会团体、民主党派、个体经营户、社区爱心人士等各方的积极性,形成了“众人拾柴”的良好局面,并且依托各社区志愿服务站设立受捐点,常年为资金池“蓄水”,救助资金募集额从过去每年区区数万元增长到现在的近百万元。据统计,街道先后有2079名困难学生受助,结成“救助对子”138对,连续5年实现捐助单位和个人“零弃助”、救助对子“零失联”、困难学生“零失学”。

  以上只是人民广场街道以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民生工作的一个小缩影,它生动形象地诠释了街道“民之所呼、政之所向”的为民意识。如今,街道还创新开展“阳光五爱”扶贫帮困项目,充分发挥街道志愿者服务站、慈善“三助”资金的积极作用,不断丰富“500米惠老服务圈”内涵,为辖区34名老人提供长期居家养老服务。

  可以说,人民广场街道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中,建立健全了持久管用的长效机制,常态化地推进文明街区建设。他们以典型引路,用身边的榜样激发更多的正能量;坚持文化惠民,用精准化服务滋养群众的精神世界;坚持为民利民惠民,用志愿服务等系列活动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最是文明花开时。美丽的人民广场街道,正以文明和谐的精神风貌,以赶超跨越的发展势头,展现在世人面前。(大连日报记者于艳新)

[责任编辑:陈 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