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利用年假刚从青海湖旅游归来的郭女士抱怨,“与景区美景和服务相比,近300元的各种门票收费感觉还是有些贵。”进入8月,各地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员工陆续开启高温假和年假模式,景点暑期旅游相继进入旺季。部分旅游景区高票价和“差体验”的矛盾再次凸显。(9月11日《工人日报》)

  常言道,“一分价钱一分货”。景区高票价和旅游“差体验”的极度不匹配,显然背离了市场经济规律,也间接侵害了旅游消费者的正当权益。也许,景区经营过度依赖门票收入的任性行为,受到旅游资源不可替代的天然性垄断影响,但是,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渐趋发展,这种囿于景点、紧盯门票的认知惯式,正在受到冲击。正如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所言,拆掉景区“门票经济”围墙,已成中国旅游大势所趋。

  诚然,固定、独特、不可复制、无可替代的资源特质,着实让景区拥有者占据优势,但固定不变的景点同样具有难以及时更新的劣势,唯一具有可持续和增长点的就是景区的人性化管理和舒适度服务。景区的生存与发展,不能依赖于人们猎奇尝新的“一锤子买卖”,更需有赖“回头客”的二次消费。而只有将低价位的老景点与高品位的新服务有机融合,才能让人们涌起重返景区或携家旅游的休闲热情。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休闲娱乐和旅游开支已成普通百姓的刚性需求。人们不再只痴迷于对景区景点的流连忘返,而更在意于旅游的舒适体验和景区的人文关怀。过度依赖门票而疏于服务的景区,只会成为“门票经济”的牺牲品,人们势必以“用脚投票”的消费选择,让如此景区遭受自断财路的苦果。

  思路一变天地宽。拆掉“门票经济”围墙,关键是要破除封闭式旅游的思维桎梏,把景点经营纳入旅游产业化的大格局,实现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的模式转换,从而促进“旅游城市”为“城市旅游”的根本性改观。这就要求破除景点景区内外的体制壁垒和管理围墙,实行多规合一、多策并举,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全域化、公共服务一体化、旅游监管全覆盖、产品营销与目的地推广有效结合。如果说门票经济只是带来了“人气”,那么,全域旅游则是“人气+财气”,这个账应该不难算。(海南日报张玉胜)

  

  

  

  

[责任编辑:徐 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