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前,北京东城区曾明确表示将对南锣鼓巷主街进行改造疏解,关停违规经营店铺,恢复历史风貌。目前,南锣鼓巷主街已经竖起了机动车限时通行的警示牌,并设置了锥桶,实现人车分流。

  推出限时通行举措,目的是释减南锣鼓巷日益增加的承载压力。宽8米、长787米的古街巷,日均客流量超3万人,承载量已经超负荷了,更别说节假日那蜂拥而至的人流了。南锣鼓巷已经不堪重负,难怪当地居民埋怨,“胡同太累了”;而慕名前来的游客,也在为“看人还是看景”而懊恼。

  一个具有700多年历史、极具文化韵味的风情之地,如今变成了人挤人、车堵车的喧闹场所,未免让人遗憾。密集排布于街边的商铺所散发出来的浓烈商业气息,跟这种喧闹交织在一起,已经让本应流露生活烟火气和展现原汁原味历史风貌的古街巷,变成了喧闹的商业街。过度商业化,不仅盖过了文化味,更是让南锣鼓巷丢掉了魂儿。

  南锣鼓巷当下的困扰,国内不少城市的古街巷也正在遭受。为了刺激当地经济发展,围绕古街巷的旅游资源大张旗鼓搞开发已成“套路”。在疯狂的“掘金潮”中,人气旺盛的古街巷,变成了商家们的淘金之地:卖烤串的、卖臭豆腐的……烟熏火燎和噪声袭扰中,许多古街巷变得“蓬头垢面”。

  要重新觅回被商业味儿掩盖的文化味儿,就要重新恢复印刻在城市老建筑和古街巷上的历史风貌,以及飘荡在古街巷上的文化气息。当文化气息重新流淌出来,历史风貌原汁原味重现,那么,这些古街巷所承载的城市内涵和地域文明,才能继续变得生动迷人、活灵活现。也只有在浓厚的文化气息中,人们才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内涵,从而读懂一座城。而过度的商业化,只会让人在同质化、庸俗化的叫卖声、烟熏味中,走向迷失。

  当然,批判过度商业化,并不是说要彻底拒绝商业。凡事讲求个度,作为城市独特的旅游资源甚至是历史标本、文化名片,当然需要挖掘它的影响力和商业价值。不过在开放这些旅游资源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老街巷的承载能力,避免游客过度涌入而破坏了历史风貌,也要评估自身的管理能力,警惕混乱无序中所隐藏的公共安全风险。

  文化和商业,对于古街巷而言,并非相斥对立的,本是相得益彰的。商业也可以有文化气质,商业也不一定就要烟熏火燎。商业味过度浓烈,文化气息就很容易被掩盖。要拯救这些日益被过度商业化侵占的城市老街巷,关键在于布局和规划。坚持文化本位,尊重历史风貌,是包括南锣鼓巷等古街巷开发和改造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原则。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本末倒置的局面,历史风貌才不至于变成各路商家的广告牌。 (广州日报杨朝清)

 

[责任编辑:徐 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