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高校教师、市民眼中的袁隆平

 

  12月21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接受三亚日报记者专访,讲述了他与三亚的半个世纪情缘。50年前,袁隆平带领团队在三亚发现“野败”,从此打开了杂交水稻事业的突破口,掀开了水稻育种史的新篇章。50年后,袁隆平依然书写水稻神话,也影响了三亚一批致力于科研的新型人才,那他们眼中的袁隆平是怎样的人呢?12月23日,三亚日报记者对此做了相关采访。

  “话题总离不开杂交稻”

  12月23日上午7时30分,冬日的暖阳刚刚升起,师部农场路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南基地)的水田上空白鹭成群飞舞,在基地右侧一块试验田里,袁隆平的学生邓小林戴着一顶草帽,正站在田垄上观察刚刚插下的秧苗。

  1978年,邓小林在湖南安江农校第一次见到袁隆平时,就被他那股认真的劲儿折服。“交谈时,他的话题总离不开杂交水稻研究。”回忆起俩人初次见面,邓小林至今仍难以忘记当时的情景。“如今50年过去了,袁老师还一如既往地奔跑在科研一线,一如既往地关心杂交稻和研究杂交稻。”9时42分,三亚日报记者在试验田里见到技术员熊朝东和王建华,他们一早就来到田里,光着脚正忙碌着播撒种子,以准备新课题研究。“今年10月20日,我在长沙见到袁院士,他是位平易近人的老人,淳朴得像个普通的农民。”熊朝东说,袁院士是位了不起的科学家,虽然已是高龄,但工作时仍像一线技术员一样,亲自下田“玩泥巴”。

  在基地大门口,慕名前来参观的新疆维吾尔族同胞吾守尔,用一口不是很标准的普通话告诉三亚日报记者,“袁隆平是个很棒的专家,他研究出高产量水稻,解决了我们的温饱问题。”吾守尔说,退休前,他是新疆某种子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多年来他一直默默关注着袁隆平的科研工作。

  关心年轻科研工作者

  12月21日,袁隆平接受三亚日报记者专访时,思维敏捷,极具亲和力的笑脸令在场者为之动容。尽管已是88岁高龄,但袁隆平始终有着一颗年轻的心。据媒体报道,袁隆平曾在大会上自称为“80后”年轻人,他说,更多的希望在年轻人身上。“袁院士总是以开放的心态面对水稻体系的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并且非常关心青年一代的成长。”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员陈冠铭说,2016年,袁隆平听闻他撰写《中国南繁发展与产业化研究》一书后,欣然为他题序。

  2009年,当时还不是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员的孔祥义,在基地里偶然遇到袁隆平,便上前与他聊天。“他非常和蔼,跟他交流没有任何压力。”孔祥义回忆,在那次交流中,袁院士一直鼓励他。“我感受到了这位科学家对科研工作的热爱与执着。”

  “他就像个邻居家的老爷爷,而且他十分热爱生活,热爱科研。”海南热带海洋学院老师罗毅说,2014年,他陪相关领导上门拜访袁隆平,进门便看到院子里晒满了水稻种子。在交流中,袁隆平始终强调,三亚是一个育种的好地方,要抓好科研人才的培养,若遇到困难,他一定全力提供帮助。

  (三亚日报 记者 洪光越

[责任编辑:王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