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稻米精深加工论坛”在三亚红树林酒店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在第二届中国(三亚)国际水稻论坛期间,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与国际稻都投资经营集团(湖南)有限公司共同发起成立“三亚稻米交易所”,加快大宗商品交易所平台建设。该项目落地,将带来怎样的影响?三亚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柯用春在接受三亚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项目落地将让市民游客吃上安全优质的大米,让三亚成为中国水稻的展示平台和窗口,种业更好地服务于米业。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粮食作物,水稻更是养育了60%的中国人。而在水稻科学界以及业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达1700万公顷,约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8%,平均每公顷产量约7.5吨,解决了中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中国稻,世界粮,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中国杂交水稻正在踏上新的征程,进入一个价值440亿元的大市场。

  “自去年首届中国(三亚)国际水稻论坛成功举办后,今年我们又迎来第二届论坛,本届论坛的主要目的是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搭建一个友好的交流平台,推动科学的创新,共话水稻种类产业的共同发展,以科研推动种业和产业的发展过程。”柯用春说。

  谈起收获,柯用春满脸笑容。他说,在本届论坛上,该院与四川西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在园区注册成立“海南精服益农科技有限公司”,将更好地服务农业。而哈尔滨大米(三亚)直营仓在三亚落地,这是哈尔滨中米科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与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达成的战略合作。此外,该院还与国际稻都投资经营集团(湖南)有限公司共同发起成立“三亚稻米交易所”,加快大宗商品交易所平台建设。

  以种业为主线,想要打造一个实体就需要一个种业企业来做载体。今年,与三家企业联合起来,同时融入海南三亚国家科技园区,做属于我们自己的实体企业,推动水稻的开发。

  柯用春说,与之合作的企业,不仅有优质的水稻渠道资源,且拥有全国最新的技术措施,将为海南种业的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而稻米交易所则是另一个突破。

  “我们建设这个交易所就是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希望从‘种业’延伸到‘米业’,让‘米业’带动产业的发展。”而发展这样的产业链,柯用春表示这需要更多开放性的政策支持,打造米业产业,将稻米交易所引进来,不仅能推动三亚米业的发展,还能让该产业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

  “米业市场将会是种业的10倍,或将会达到1万亿的市场。”柯用春预计,稻米交易所的建设,不仅使得海南社会、经济效益双收,也能让海南的大米交易以海南为中心,真正成为一个自由港、贸易港。

  “它可以让中国大米同东南亚、南亚等周边的贸易自由化。”柯用春直言,成为水稻大米交易中心,将会为海南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而此次哈尔滨大米(三亚)直营仓在三亚落地,也让柯用春颇为开心,他表示,该米仓的落户,形成以三亚为平台,以哈尔滨为产地的南北共筑,提供一个向世界展示海南水稻的平台,同时相互提升、推荐,让南北互动更为紧密,让三亚市民游客能吃上更好的大米,更好服务于国家的米业粮食安全。

  (三亚日报 记者 张慧膑 林志猛 许润

[责任编辑:王晓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