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海外智力促三亚科技发展 

 

  2017年12月以来,海南省“海智计划”三亚中科遥感研究所(以下简称“市遥感所”)工作站、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市南繁院”)工作站相继揭牌成立。

  对大众来说,“海智计划”这个词还比较陌生。究竟什么是“海智计划”?它与三亚的经济社会发展有什么关系?在成立“海智计划”工作站之后的市遥感所、市南繁院会有什么新变化?日前,三亚日报记者带着这些疑问走进市科协、市遥感所、市南繁院,邀请专业人士畅谈建成“海智计划”工作站的意义以及工作设想。

  搭乘全球科技发展“快车”

  市科协主席李海凤介绍,“海智计划”全称为“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计划”,主要以科技项目落地,科技人才项目、高端智力引进等形式实施,旨在引荐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项目,为促进科学技术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据了解,为贯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鼓励海外科技工作者以多种方式为国服务,中国科协自2003年发起“海智计划”,我省也从2016年开始在全省开展省级“海智计划”工作站创建工作。目前,全省已建成首批3个“海智计划”工作站,其中2个落户市遥感所、市南繁院。

  “这等于拿到了一张通往全球科技发展的‘快车’票,但这张车票来之不易。”李海凤坦言,搭乘“快车”的前提是自身已具备成熟的条件。2016年以来,市科协对全市科研机构进行走访调研,了解各机构现有研究团队的成立情况,最终筛选出市遥感所和市南繁院,并向省科协申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借助‘海智计划’工作站,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可以大力培养一批本地科技人才,引进和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市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为三亚科技发展积蓄后劲。”李海凤总结道,三亚经验走出去,开阔眼界,宣传推介,集纳精华谋发展;海智专家请进来,优势互补,聚合能量,携手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

  构建海外高层次人才联络平台

  市遥感所于2010年落地三亚,目前已接收卫星数颗,接收的遥感数据广泛应用于国土普查、环境监测、减灾、测绘、城市规划等诸多领域。在海南,遥感数据已经被用于海岸带土地利用的变化监测、三亚“双修”、海面渔船监测和灾害监测等方面。

  “遥感卫星通过接收处理,把数据分析变成一幅幅直观的画面,体现城市的变化和实现管理的监测。”作为海南省“海智计划”市遥感所工作站的主要负责人,市遥感所所长杨天梁说,以环境监测与污染治理工作为例,在一些偏远地区、深山密林、江河流域等人力不能及的地方,遥感通过数据获取图像信息后,可以快捷而准确地监测自然环境,为污染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再比如,发现旱情,遥感通过数据绘制出城市的旱情严重程度,为下一步的抗旱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撑。还有‘双修’工作中,通过一张张前后的对比图反映出城市修复的变化。”杨天梁坦言,这就是遥感技术的“神奇”所在。

  “月底我们计划召开中德人工智能高峰论坛,邀请40余名国内外著名学者,从人工智能理论与方法、跨模态信息处理与认知理论方法及其在遥感信息相关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行深入交流和讨论。”杨天梁告诉记者,这个论坛是今年海南省“海智计划”市遥感所工作站的首个大动作。

  “依托‘海智计划’工作站,构建联络海外高层次人才的信息平台,与海外专家广泛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和防灾减灾的科研合作,为省市城市环境保护打造‘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杨天梁娓娓道来。

  推动南繁种业种源科技创新

  市南繁院主要从事南繁育制种、西甜瓜、蔬菜、设施农业等领域的研发和科技服务工作,在12年的时间里,已建设成为琼南地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最主要载体。

  眼下,南繁种业的目标是走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却被资金短缺、人才不足等问题,束缚住了前进的步伐。

  “我们团队将与隆平(三亚)海外种业研发有限公司研究员谢放鸣、梭罗大学农业科学博士流动站主席Ahmad Yunus对接,加强科技项目合作力度。”市南繁院院长柯用春表示。

  “由于国家饮食习惯差异,以及受气候条件差异影响,南繁水稻抗病虫、抗逆境能力不足,推广范围大打折扣,需要海智专家来为南繁水稻增色。”任红是市南繁院科研与项目管理中心主任,也是该院与海外人才开展合作研究的团队人员之一。谈及对“海智计划”工作站的工作设想,她说:“与海外科技团体和海外科技工作者进行思想碰撞,交流技术经验,借助他们的资源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项目合作、技术咨询、技术引进和专项考察等活动。”

  “集海外智慧为国家科技发展服务。”柯用春表示,市南繁院将以建设海南“海智计划”工作站为契机,充分借助海外智力选育优良品种,推广栽培管理技术,切实推动种业种源创新,为南繁种业走向“一带一路”增加筹码。

  (三亚日报见习记者 刘少珠 张慧膑 许润

[责任编辑: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