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和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 主办
  • read_image.jpg
  • 微信图片_20200304162616.jpg

您的位置:三亚文明网首页 > 三亚动态

三亚:增绿护绿 向绿而行

发布时间:2024-04-16来源:三亚新闻网
 
  俯瞰绿植茂盛的凤凰岛桥头公园。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陈聪聪 摄
 
  四月中旬,不同的生态场景正在三亚上演——
 
  一只只白鹭在湿地公园时而悠闲休憩,时而盘旋觅食,时而翩跹起舞,在绿水青山间享受恬静的生活;
 
  远道而来的游客沉浸在美丽乡村的大自然中,赏山景、听山歌、看演出、跳民族舞,感受黎村苗寨的生态旅游魅力;
 
  一块块光伏面板在阳光的照耀下迸发出能量,每年可新增绿电1亿千瓦时……
 
  这些场景是三亚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生动写照。一幅幅生态图景背后,是一个个生态故事,是三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写在绿水青山间的答卷。
 
  厚植生态底色
 
  今年3月7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海南代表团举行开放团组活动,海南代表团团长、省委书记冯飞在答记者问时说,海南有两大比较优势:一是自然环境的比较优势;二是政策和开放红利的比较优势。其中,海南自然环境的比较优势包括“三度一色”。其中,“一色”,就是海南的绿色。海南的最大优势是生态优势,最大的本钱是生态环境。
 
  生态,也是三亚最大的优势。近年来,三亚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推进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工作,发展绿色富民产业,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一幅美丽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全民义务植树是一项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是加快城乡绿化进程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三亚以“增绿”为抓手,形成了各级联动、部门协同、全民动手、全社会参与的“大绿化”格局,掀起了植树造林高潮,营造了植绿、爱绿、护绿的良好风气。
 
  三亚还因地制宜,建设以油茶、榴莲、菠萝蜜等树种为主的生态经济兼用林。利用现有宜林地、低产低效林地,改造生态经济兼用的多功能森林,在林间进行复层林的种植,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林农增收。
 
  在护绿方面,三亚以林长制为抓手,全面建立“常态化、全覆盖”的督查机制,实现“智慧化”监管执法。并通过加强“网格化”管护模式,创新使用护林员巡护系统和林地变化监测系统,对破坏森林资源行为做到及时发现、制止和上报。
 
  为从源头上遏制毁林开垦现象,2011年,三亚探索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在抱安村试点实施生态效益补偿财政补贴,林业部门与村民小组签订生态补偿协议,约定享受生态补偿的村民小组管护范围内没有毁林开垦等涉林违法行为,每人每月补贴200元。截至目前,三亚累计发放补偿款超4.88亿元,累计补偿人口超21.97万人。
 
  据统计,近三年,三亚完成造林绿化共计6119.92亩,占计划的117%。其中,2021年完成造林面积2038.20亩,2022年完成造林面积1947亩,2023年完成造林面积2134.72亩。每年省级下达三亚的义务植树任务是20万株,近三年全市完成义务植树96.54万株。截至目前,三亚林地面积97401公顷,全市森林总面积134653.87公顷,森林覆盖率70.08%。
 
  擦亮绿色招牌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关系经济发展、关乎百姓民生。三亚伴水而生、因水而兴,优良的水环境成为三亚一张亮丽的“生态名片”。
 
  贯穿城区的三亚河是三亚的“母亲河”,此前因污染得不到有效治理,河水长期处于黑臭水体状态,不少人谈“河”色变。
 
  三亚河治理必须治好,这是三亚的决心。为此,三亚以三亚河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开展上游水源地保护、沿河清淤疏浚、面源污染治理、入河排污口整治,以及水系连通、生态修复、活水保质、再生水回用甚至跨流域调水等工作,让“母亲河”恢复生机。
 
  治好还要管好,管河、护河是关键。近年来,三亚着手开展“河道网格化管理”、实行“河长制”推进“六水共治”工作,实现了河道管理制度化、保洁标准化、覆盖全域化、督查常态化、责任精细化、保障一体化,使三亚河实现了水体的长制久清。
 
  在为“母亲河”清污的同时,三亚加强赤田水库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饮用水取水水质提升。
 
  赤田水库位于藤桥西河下游,自西向东横跨保亭、三亚,是三亚重要的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资源89%都来源于上游的保亭。近年来,三亚积极与保亭协同推动赤田水库流域综合治理,开展赤田水库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创新试点工作,在水库及主要流经河道构筑生态防护体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升生态系统功能,阻断面源污染,不断改善和提升赤田水库水质,打造全省生态环境跨区域综合治理和流域上下游保护补偿的“三亚样板”。
 
  三亚还启动抱坡溪综合整治,水务、生态环境、市政园林等部门各司其职,加强联动,持续强化河道污染防治,从控源截污、活水保质、面源消减、生态提升和景观提升等方面发力,打出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精准治理“组合拳”,为市民游客打造一个集雨洪调蓄、科普教育、生态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生态湿地公园,力求从根子上解决抱坡溪水污染问题。
 
  向“绿”而行,三亚通过全面推进“河湖长制+六水共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入选全国典型案例,大茅水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利用入选全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赤田水库和宁远河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工作获评省级优秀等次,水资源管理制度连续八年考核优秀,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
 
  释放绿色活力
 
  走进崖州区南滨居大唐三亚红星光伏发电站,一块块光伏面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不断释放绿色活力——年发电量1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9万吨,同时减少大量灰渣、烟尘、废水的排放,节能减排效益显著。
 
  大唐三亚60兆瓦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是第一家国家级热带光伏实证试验基地,也是三亚地区最大的集中式农光互补项目。项目通过农光互补推动农业产业多格局发展,有助于缓解夏季三亚地区菜篮子工程供给紧张的问题,同时解决当地部分农民就业问题,提高农民收入,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集中供冷是三亚向绿色低碳要潜力的举措之一。在海棠湾,三亚低碳智慧能源综合利用海棠湾示范区项目B能源站24小时不间断运行,为周边高星酒店和综合商业体送去清凉。这种区域集中供冷的方式,降成本、更环保,受到用户欢迎。三亚海棠湾开维费尔蒙酒店于2022年全面使用集中供冷。该酒店工作人员倪伟表示,前期酒店只在部分楼栋集中供冷,试用后发现其具有能量输送稳定、噪音小、总体费用较为节约等特点,入住酒店客人反馈体验感也很好。
 
  向绿色低碳要潜力还体现在装配式建筑推广、新能源汽车推广、“禁塑”等工作上——
 
  2023年,三亚新建建筑中装配式项目87个,建筑面积约576.06万平方米,占新建建筑总面积的73%。超额完成省政府提出的70%预定目标;
 
  连续5年超额完成新能源汽车推广任务,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有率19.1%,居全省前列。高质量推进国家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城市建设,累计建成换电站25座,推广换电版车辆超2800辆;
 
  2023年8月,启动饱和式投放全生物降解塑料袋试点工作,投放千万余个可降解塑料袋助力三亚“禁塑”工作……
 
  当下,三亚正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断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努力使生产力向绿图强,擦亮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以实际行动肩负起海南自贸港建设三亚担当。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张慧膑) 
责任编辑:林祺 实习生 郭诚

图说三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