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和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 主办
  • 微信图片_20200304162616.jpg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jpg
  • ad740.jpg

您的位置:三亚文明网首页 > 三亚动态

三亚:打造“南繁硅谷” 端好“中国饭碗”

发布时间:2020-04-10来源:三亚日报

春光四月,天蓝地绿,鸟啼蛙鸣,稻花飘香。春光正盛的鹿城,稻花飘香的南繁科研育种基地(以下简称“南繁基地”),一派勃勃生机。位于鹿城的南繁基地,被誉为中国的“育种天堂”、国人眼中的“中国饭碗”。60余年来,从杂交水稻、高产玉米到抗虫害的棉花,三亚“南繁人”在这片神奇的沃土上不断创造奇迹,缔造神话。60余年来,三亚屡创世界水稻单产最高纪录,让一株株“金苗子”南苗北种,走向全国,一颗颗“金种子”闪耀发光,走出国门。

科研人员整理实验田。

2018年4月1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冒着30多摄氏度的高温来到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考察,查看了南繁优质品种样品,了解“超优千号”超级杂交水稻和南繁优质水稻的产量、口感和推广情况,对奋战在一线的农业科研工作者留下了殷殷嘱托与真切期许。

两年来,三亚“南繁人”严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三亚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敢闯敢试,实干担当、砥砺前行,将海南南繁基地打造成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筑牢“中国饭碗”最坚实的底座。

科研人员查看秧苗。

■国家杂交水稻三亚南繁综合试验基地建设项目简介

国家杂交水稻三亚南繁综合试验基地选址于三亚市海棠湾水稻国家公园内,用地规模350亩,其中科研配套设施建设用地50亩、高标准试验农田300亩;建设内容主要包括高标准农田试验区和科研配套设施区两大部分。其中50亩建设科研及配套服务用房,总建筑面积30048.45㎡,一期占地27亩、1.8万平方米科研、办公区已竣工,正在装修;项目概算总投资25600万元。项目将按照“国际一流、国内第一”的要求,把项目打造成融农业科技研究与交流、成果展示与推广、国际会议与培训、高端人才引进与服务、农业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标杆平台。

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华泽田

高质量发展端好“中国饭碗”

清明刚过,海南三亚的南繁水稻育种基地暖风阵阵,满目苍翠。

4月9日上午,清风拂面,稻穗金黄。在南繁水稻育种基地的稻田里,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华泽田手中捧起一把稻穗正和几名农业科技工作者研究、交流。“长势喜人,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华泽田笑着向记者介绍。

华泽田主要从事优质粳稻研究,投身南繁事业已有30余年。2018年4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三亚国家南繁育种基地考察时,曾关切地向华泽田询问天津“小站稻”的培育、种植等情况。

“当时总书记顶着烈日走进田埂与我们亲切交谈,他要求我们要敢于创新,敢闯敢试,为全国人民从吃得饱到吃得好作出更大贡献。”华泽田回忆说,一年多来,南繁广大农业科研工作者不辜负习总书记的深情嘱托与殷切期望,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作用,研究更优质的水稻品种,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以农业科技扛起“国家担当”。

据悉,天津“小站稻”在海南扩建高水平食味南繁育种基地,将使“小站稻”食味南繁育种从现在的5亩增加到30亩。海南方面将扩大“小站稻”食味品种“津川系列”的育种速度,利用育种初期冬季海南的气候优势,每年增加一代以上的杂交后代种子的繁殖,实现每年加繁二代、或每年连续种植三代以上,并将杂交后代种子在天津种植并进行后代选拔,提高效率促进水稻食味育种进程。

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 柯用春

藏粮于技,需以“藏粮于地”为基础。如今,华泽田研究团队正以南繁育种基地为基础,以优质、高产、抗逆、减肥、减药及特用为目标,攻克技术难题。同时,以“小站稻”生产基地为核心,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建立核心示范片,实现“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优质高产高效”的总体目标。

“习总书记说的‘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这句话,情真意切,鼓舞人心。”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柯用春回忆说,习总书记在南繁基地考察时最关心的是水稻产量、稻米品质和水稻国际化问题。

习总书记说,良种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要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海南热带农业资源十分丰富、十分宝贵。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是国家宝贵的农业科研平台,一定要建成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

“两年来,我们以问题为导向,紧紧围绕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推进水稻育种升级转型,从追求产量向追求质量转变,让中国稻香飘出国门,中国‘金种子’走向世界。”柯用春说,南繁院将依托海南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通过打造南繁试验基地平台、公共开放实验室、南繁信息服务平台等,汇聚人才资源,为“种好米”“吃好饭”破题开方,让中国百姓不仅能“吃饱饭”,还要“吃好饭”。

高要求谋划建设“农科平台”

“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是国家宝贵的农业科研平台,在保障国家粮食增收和安全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柯用春说,三亚高度重视南繁工作,把高标准建设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作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等精神的具体行动,多措并举,狠抓南繁规划落地,高标准建设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

柯用春介绍,为搭建南繁管理服务架构,理顺南繁管理服务机制,2019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南繁工作,多次召开推进南繁工作的重要会议,并借机构改革之机,市农业农村局新成立了种业管理科,专项牵头负责南繁的相关工作;三亚南繁工作得到了农业农村部的肯定,他和市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陈犇被评为全国南繁先进个人。

为高标准建设国家南繁科研育种保护区、核心区,三亚在划定10万亩南繁科研育种保护区(1.5万亩核心区)的基础上,为支持南繁科技城项目建设,在南繁科技城周边选定优质的3万亩农田作为南繁科技城的配套科研用地,目前三亚适宜进行南繁活动的区域达到13万亩。同时大力推进海棠区落根洋新建核心区及配套服务区建设和生物育种专区及配套服务区建设。

2019年三亚崖州区获得农业农村部批复创建以南繁种业为主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到2021年底,产业园将建成以南繁科研育种为主导产业、一二三产业关联度紧密、现代要素高度聚集、生产方式绿色高效、经济社会效益显著、辐射带动有力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达到8%以上。

加大产业集群,做强科技孵化。充分用好海南(三亚)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平台,做大做强南繁科技孵化器。现园区进驻科研院所4家,企业13家;建设种业总部研发中心,推动形成生物育种、种业研发、水产育种的大种业产业集群;启动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创建。三亚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已在南繁科技城登记注册,袁隆平院士担任法人代表。

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国际合作。引进袁隆平院士团队在海棠区落根洋建设的国家杂交水稻三亚南繁综合试验基地已基本建成;由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国家粳稻工程技术中心等20多家南繁机构成立的“南繁育制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已经建成;2019年4月,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中国(三亚)国际水稻论坛”,18个国家300家单位700多人参加,会上展示了10个国家的500个水稻品种,为传承南繁文化、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为全力推进南繁科技城建设,截至目前,南繁科技城方面产业招商入库企业62家,含产业资源、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在南繁科技城初步搭建起以中科院海南种子创新研究院、中国农科院等国内顶级科研国家队牵头,中国热科院、三亚南繁院等支撑,中化系(中种集团总部南迁)、中信系 (隆平高科海外平台、中信农业产业基金)等国内领军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发展格局。其中部分项目已明确今年内各节点开工计划。此外,正在积极导入高水准的教育、医疗等配套资源。

据悉,2019年,南繁科技城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76亿元,实现新开工项目15个。

高标准规划打造“南繁硅谷”

“南繁不凡,南繁不仅育种更育人。” 柯用春介绍,60年来,这里不仅成就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李登海、郭三堆等一批知名育种专家,而且还培育了无数青年农业科研人员成为育种中坚力量。

柯用春表示,接下来,南繁院将做好南繁基地建设,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快落实惠农资金,发放好南繁供地补贴,让支持南繁工作的群众从中受益;用好制种大县奖励资金,完善南繁规划的系统性集成建设,整体提升南繁基地生产、管理、服务水平;推进南繁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南繁基地质量。同时,结合海南自贸港政策,以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效率,并为企业提供更好的体验为驱动,整合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平台公司、专业服务商、大中小企业、人才、居民等要素,以智慧园区为手段,搭建以企业为核心的园区经营生态环境,吸引企业主动聚集。

柯用春表示,三亚将继续在国家的战略规划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创新工作思路、优化资源、整合力量、持续发力,高标准建设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和南繁科技城,努力把三亚建设成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

(记者 符吉茂 林志猛)

责任编辑:沈晔文

图说三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