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和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 主办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jpg
  • ad740.jpg

百姓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发布时间:2018-02-05来源:三亚日报

创新社会治理 促进和谐善治 

  

三亚旅游警察在三亚湾海域进行巡逻,打击非法海上一日游。 

三亚市民游客中心12301旅游服务热线工作人员认真接听投诉电话,保障游客合法权益。三亚日报记者 袁永东 摄 

东岸湿地公园湖光花色惹人醉。 三亚日报记者 孙清 摄 

三亚西岛“海上书房”成为孩子们的读书乐园。 

  1

  安全感:

  和谐善治保平安

  冬日的三亚依然温暖如春。1月21日凌晨时分,在下洋田一路,48岁的三亚市民何生记女士送走店里的最后一批客人,锁了店门,安心地走路回到居住的田洋小区。

  在离她的店不到50米处的凤凰路与下洋田路路口,有一个治安亭,上面红蓝色的警灯正一闪一闪。“无论是在店里还是在回家的路上,只要看到一闪一闪的警灯,我就觉得很安全。”何生记乐呵呵地对三亚日报记者说,因为有了治安岗亭的守护,她觉得很安心。

  这只是三亚市区无数个治安岗亭的缩影。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和惩治黄赌毒黑拐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

  三亚市提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要深入把握新时代对社会治理的新要求,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动全市在社会和谐善治上实现跃升。

  去年以来,三亚市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扩大和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大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努力探索促进社会和谐善治的体制机制与措施,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深化民主法治建设。

  在下洋田一路开小卖店的先生说,他今年50岁了,10多年前就来三亚务工,和过去相比,现在的治安好太多了,走在路上很有安全感。

  “三亚正在积极稳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改革,以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创新为统领,探索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举措取得较好成效。”三亚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说,在社会治理创新方面,积极探索实践“综治中心+信息化+网格化+部门联动”新模式,创新社会风险评估预警、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推广“智能交通”,持续开展“文明交通”创建活动,有效缓解重大节假日道路拥堵难题,逐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获得感:“书香”飘到家门口

  “书本上的知识帮我解决了病虫害问题,今年种植的4亩豆角获得好收成,至目前,已卖得2万元。”崖州区凤岭村40岁的韦卫通从家里拿出《农药安全使用知识》《农药使用技术400问》等书籍给三亚日报记者看,他说,都是从“农家书屋”借的。这些书就像老师一样教他如何防治病虫害。

  凤岭村“农家书屋”是三亚的国家级示范农家书屋之一,从2014年创建至今,落实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进一步拓展完善书屋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公民对基层文化的需求,推动农村群众的思想品德和乡风文明建设。农家书屋藏书包括文化、社会科学、艺术、儿童读物、农业科技等多类图书,约2000册。

  韦卫通的孩子受父亲影响,平日里也喜欢看一些科普类书籍,“从前没有农家书屋的时候,孩子都是在学校或向同学借书看。”韦卫通说,孩子们都喜欢到农家书屋去“报到”。现在,凤岭村的村民都喜欢到农家书屋里看书,对于农民来说,农家书屋是种养殖技术的“加油站”,对于村里的孩子而言,家门口的农家书屋拉近了他们接触知识的距离。

  据了解,目前三亚已建成114个农家书屋,其中6个是省级示范点,2个是国家级示范点。未来,三亚将根据社区(行政村)的特色,按照省级示范点的高标准建设农家书屋,花3年时间打造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还会借助社会力量加强对文体场所的有益补充。

  农家书屋工程是解决村民借书难、看书难的惠农惠民工程,对充实农村文化阵地、提升乡镇文化、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幸福感:

  公园成了“健身房”

  1月18日清晨6时许,空气中还透着些许寒意,70岁的阿婆韩少贞早早就骑着自行车带着球拍来到儿童公园(人口文化公园),她的球友早已拿着乒乓球拍在一旁等候。设有免费乒乓球桌的儿童公园成了韩少贞的“健身后花园”。

  韩少贞户籍在文昌,在三亚工作,退休前喜欢打乒乓球、跳舞等。“我早上6点多出来打乒乓球或羽毛球,11点左右回家,下午打打麻将,晚饭后有时候还到附近公园散散步。”韩少贞告诉三亚日报记者,她的孩子已全部成家,孙子也已长大,她的日常生活除了打乒乓球外,有时还到其它公园跳跳广场舞,退休后的日子过得很幸福。

  三亚日报记者在儿童公园看到,在一大片树荫下,十多张乒乓球桌整齐摆放着,市民正挥动球拍切磋球技。“这里有免费的乒乓球桌,还有绿树成荫,是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韩少贞说,如今,三亚的城市公园数量不断刷新,公共文体服务日益完善,城市公园成了她的天然“健身房”。

  家住在迎宾路丹州小区的市民黎女士对公园带来的幸福感更有感触。“从前我们家附近没有公园,要想锻炼只能到三亚湾。如今,吃完晚饭走几分钟就到东岸湿地公园了,非常方便。”黎女士说,她几乎每天都到东岸湿地公园散步、跳舞,幸福感大大加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

  去年以来,三亚多措并举,加大文体设施建设投入,推动文体事业蓬勃发展,提高市民幸福指数,根据三亚市幸福民生行动计划,三亚将建成市文化中心和市体育中心,每个区建成一个区级图书馆、一个文化馆和一个区级综合文体服务中心,新建和改造提升所有行政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体活动室),实现全市所有村(社区)体育设施全覆盖,打造基层公共文体服务“15分钟文体圈”。

  三亚通过兴建公园、绿道等生态项目,让绿于民、让景于民,改善了三亚居民的生活环境,初步形成“一河九园”城市中心公园带。《三亚市幸福民生行动计划》指出,三亚正在积极推进健康公园及绿道建设,今后五年还将建设19个公园及绿道,包括抱坡溪湿地公园、荔枝沟社区公园等。

  (三亚日报记者 苏隐墨) 

责任编辑:吉婷

图说三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