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孙运厚在展示他的军功章。 刘琪成 摄
编者按
九十七载风雨兼程,铁血荣光,一辈接一辈的执着守护,只为捍卫山河无恙,守护人民安康。“八一”建军节,本报开设《致敬永不褪色的热血忠诚》栏目,走近现役军人、退役军人,了解他们背后的故事。
●人物简介:
孙运厚,男,今年45岁,山东临沂人。1996年12月参军入伍,199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7年8月,他经过集训后被分配到三亚海军榆林基地,成为一名海军潜水员。在海军服役期间,多次执行重大任务,两次荣立三等功,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2年,他以四级军士长的身份从海军退役,担任一家公司的游艇船长。2023年8月,因为及时控制火情,救出受困群众,孙运厚和另一位参与救火的人一同获评第十六届“海南省见义勇为英雄群体”荣誉称号。
身材高挑、身形板正,有着一副宽厚的肩膀,是45岁的孙运厚给人的第一印象。工作之余,他通过游泳、五公里长跑等方式,保持着好身材。孙运厚说,这些健身习惯,他从部队延续至今,十六年的军旅生涯,既赋予了他强健的体魄和坚定的意志,也培养了他应对挑战的勇气与智慧。
迎难而上的“水下尖兵”
孙运厚的家中,摆放着多年来取得的奖章、奖座等荣誉,其中多数是在海军服役期间取得。作为一名海军潜水员,他执行的各项水下任务——水下搜救、打捞、安保等,往往兼具危险性和高难度。在此过程,既要忍受冰冷刺骨的水流侵蚀,还要克服黑暗幽静的深水恐惧。更可怕的,是水下难以预测的漩涡,稍有不慎,便会夺人性命。
面对风险与挑战,孙运厚未曾退却,而是选择在一次次训练中,投入更多的汗水与努力,反复打磨自己的水下技术,以提高执行任务的成功率。在2010年的中央电视台七套《军营状元360》比武中,孙运厚凭借四轮比赛中优异的表现,以3:1的总成绩赢下了当次比武,也赢得了“潜水尖兵”的美誉。
尽管每次执行任务前,孙运厚和战友们都尽可能做好充足的准备,但水下陌生的环境,仍然让风险与他们相伴。
最让孙运厚印象深刻的,是2009年9月的一次抢险任务。彼时,海南省东方市高坡岭水库发生险情,孙运厚与战友被派往当地参与抗洪抢险。在水下,孙运厚头顶着重达36公斤的潜水头盔,身着数十斤的棉衣和潜水服,和战友们连续奋战7小时,最终控制住了险情。当年,他们的事迹被军内外多家媒体报道。孙运厚回忆:“下水之前,我们压力都很大,知道这次的险情不一般,下水‘开涵洞’,水下的吸力很可能让我们有去无回,但当地村民看向我们时信任、期盼的目光,给了我莫大的勇气。”
沉着冷静的“救火英雄”
军民情,血溶于水。在孙运厚眼中,舍己为人,是每一位中国军人都具备的品质。就算是后来退役回归地方,他依然保留着这份珍贵品质。
2021年5月30日下午,孙运厚在归家途中,偶然发现位于金鸡岭路金和商城的一家商铺着火,一至三楼浓烟滚滚。火势愈加猛烈,两位老人受困其中,被浓烟熏得几乎无法站立。尽管已有人用灭火器砸碎前门玻璃,将老人救出,但火势依然迅猛,不及时控制就会殃及周边商铺和居民。周围群众尝试用灭火器从店门口冲进去灭火,却收效甚微。
见此情形,曾在部队中参加过防火培训的孙运厚很快意识到不对:“店门口在下风口,从那进去灭火,只会更加危险,上风口在店铺后面,得从那进去。”于是,他马上大喊提醒其他人注意:“上风口在后门,大家快来后门灭火!”话音未落,他便率先绕到后门,进入火场,用灭火器抑制火势。
那天下午,孙运厚和其他参与灭火的人员,接连在火场里穿梭而行,先后用尽了16个灭火器,才最终将火势控制住,等到消防救援车的到来。在此期间,孙运厚发现距离火点1米处,有两瓶煤气罐和一盆炸小龙虾剩余的花生油,为防止火势引发爆炸,他拎起煤气罐和花生油盆就往外冲。
后来,有人问他:“煤气罐接触明火,随时可能爆炸,你不担心危及自身安全吗?”
孙运厚回答:“当时没多想,就想着要赶快消除危险,避免人员伤亡。”
后来,当记者再问起时,他补充说道:“其实以前在部队执行任务,遇见过很多像那天一样的危险时刻,但我从来都想着,要先消除危险,要先救人,这是从军多年留下的‘惯性思维’。”
正因为有着这样舍己为人的经历,2023年8月,孙运厚和另一位参与救火的人一同获评第十六届“海南省见义勇为英雄群体”荣誉称号。谈及自己获得这一荣誉的感想,他表示:“参军入伍后学习的第一课,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扑灭火势、控制险情,于我而言只是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获得了特别的荣誉,希望能把这份奉献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