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和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 主办
  • 微信图片_20200304162616.jpg

您的位置:三亚文明网首页 > 道德模范

民族文化使者符玉梅:深入基层办讲堂

发布时间:2020-03-28来源:三亚日报

■人物档案

符玉梅,黎族,1963年出生。1985年到2018年,一直在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前身为通什师专、琼州大学、琼州学院)任教,2018年12月退休。

“我是从山区走出来的,我爱那些少数民族孩子,更爱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符玉梅说。

从事教育工作33年来,身为共产党员、人民教师,符玉梅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履行一个党员的职责,一直关注和推动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发展。退休后,她积极承担传承、推动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职责与使命,让民族文化绽放光彩。

牵头申报国家级非遗培训项目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符玉梅是从山里走出来的黎家女子,她把根深深扎在琼州的土壤里,用宽广的胸怀深爱着这片土地。

1985年毕业后,符玉梅被分配到通什师专。当时,这是海南南部地区唯一的一所高校,承担着为琼南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人才的重任。

“民族文化的传承,任重而道远。退休后,我依然把传承推广民族文化作为己任。”符玉梅说。在她看来,黎族有着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因社会发展变化,许多已经成为记忆,没有得到很好传承。

2015年,符玉梅代表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牵头申报了由文化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项目并得到立项。2016年,在当时的省文体厅指导下,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开始对由各市县选送的传承人进行培训。目前,共开展黎锦技艺培训、黎陶技艺培训11期,培养500多名传承人,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符玉梅说,在培训班里,她看到有怀着身孕的妇女、一家几口人来参加黎陶培训的情景。还有一些学员参加完培训后,为了纪念并传承民族文化,给出生的孩子取名“陶宝”“陶妹”“陶仔”等,让她心中涌出无限感慨。“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却用自己的方式纪念文化传承。”

深入民族地区举办文化讲堂

符玉梅退休后,白沙黎族自治县文化馆邀她请到该县各个乡镇开展文化扶贫大讲堂活动。“因为农民白天没有空闲时间,我们经常是下午5点出发,有时候凌晨1点钟才回来。”符玉梅说,由于有些村庄偏远,开车来回需要五六个小时。她记得有一次去荣邦乡,由于原定的村庄停电,临时换了另外一个村庄,到达讲课地点时,已经是晚上9点多了。“让我感动的是,村里的所有人都在等着我们。” 符玉梅感慨地说,即便在偏僻的地方,农民对民族文化的渴求仍然强烈。“只要我们把民族文化开发好、传承好,它就可以走进每一个乡村,也更能激发起村民对本民族文化的热情。”

为了使课堂变得有趣生动,符玉梅经常运用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与学员互动。“在课堂上,我使用普通话、海南话和黎族语言跟大家交流,增加亲近感。”符玉梅说,她还会穿戴具有传统文化的服饰,让大家对民族文化看得见、摸得着。

呼吁社会各界传承民族文化

退休后,符玉梅积极参与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与指导。“如果要把民族文化用在乡村规划里,首先必须对它的符号元素有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正确使用。”符玉梅说,她在参与一些美丽乡村的评审过程中,发现有很多张冠李戴的现象。比如海南的苗族跟贵州的苗族有些文化并不相同,但往往会在描写海南苗族的一些文案中发现有贵州元素。“虽然都是苗族,但毕竟有地域方面的不同。只要发现问题,我都尽可能帮助改正。”

“我把自己当作一个民族文化的使者,有责任将它传承下去。”符玉梅说,她热爱民族文化,也愿意为此贡献一份力量。退休以后,她更多的是利用个人资源推动文化传承,在这个过程中深深地感到,这项工作不是一两个人的力量所能完成的,需要充分利用社会各界资源。“让更多人参与其中,使民族文化人人知晓,才能做到传承和推广。”符玉梅希望从政府到社会各界能够对民族文化给予更多的关注,不断地挖掘、传承和发扬光大,使其绽放光彩。

(记者 罗略榕)

责任编辑:陈思宇

图说三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