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繁水产养殖室,杨宁清洗红魔鬼鱼的鱼缸。

 

  “杨老师,有效!鱼好多了。”接到养殖户的电话,这头的杨宁放下心来。

  杨宁,高级工程师,是一名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专家,在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做水产南繁方面的研究。对于三亚和周边地区的水产养殖户而言,杨宁就像是一名救死扶伤的“鱼大夫”,为鱼看病,替他们挽回经济损失,还提供科学养殖理论指导,开辟新的收入途径。

  为鱼看病

  最大限度地挽回养殖户损失

  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做实验、写论文、评职称似乎才是正事。而每次当养殖户找上门来,杨宁都能拎得清孰轻孰重,“一定要先给鱼看病,最大限度地挽回养殖户损失。”

  去年3月,崖州区南山港附近网箱养殖基地送来生病的石斑鱼做检测。当时鱼体规格1斤左右,症状主要表现为眼球脱落或膨大明显,严重的两侧眼球均脱落,鱼变成了“双目失明”,严重影响了石斑鱼的出售价格,甚至无收购商敢买此类石斑鱼。该养殖基地网箱养殖面积约20亩,预计经济损失上百万。

  收到鱼样本后,杨宁组织团队成员,加班加点进行“诊断”,做了30余种抗生素的药敏实验才找出治疗药物。养殖户根据杨宁的建议,对网箱进行了系统消毒,并投放了药物进行治疗。约一周后有50%的病鱼症状明显好转甚至治愈,最大限度的挽回了养殖户的经济损失。

  “鱼都沉在水里面,出了毛病很难做到及早发现。当养殖户看到有异样的鱼时,很可能已经得病有一段时间。所以我们拿到病鱼样本时,就像医院里的急诊一样,必须尽快拿出治疗方案。”对于杨宁来说,经过多年的“临床”, 如果是典型症状基本可以一眼看出来,情况复杂则要三天时间。

  加强科研

  为养殖户提供科学养殖技术

  每一次快速诊断的背后都源自于之前的经验和总结。在每次“出诊”之后,杨宁总会花时间泡在实验室内,把病害原因摸清弄透,为下次的治疗总结出宝贵的经验。

  “经过上次的石斑鱼事件,我带领学生对该病原菌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最终鉴定病原菌为哈维氏弧菌,并进一步筛选出多种治疗药物,为以后石斑鱼再发生类似病害提供了治疗参考。”杨宁表示,虽然耗时长,但今后再有这种情况就可以更快速地解决相同病症。

  2010年,来海南工作不久后的杨宁通过多次调查,发现本地个体户水产养殖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的水产养殖基地基本都是沿海岸线修建,进水、排水几乎都是使用未经处理的原始海水,没有配备污水处理系统。

  这种粗放型养殖方式既污染了海水也容易造成鱼类感染,造成鱼苗大面积死亡。

  苗好、水好、科学养殖,是杨宁总结出来的三个水产养殖的关键要素。“在养殖过程中,一定要控制养殖密度,不要贪多,要注意数量,同时也要根据天气的变化调整好养殖环境,定期换水,水下定期清理。” 每次去养殖基地,杨宁总是会反复叮嘱养殖户。

  转变思路

  探索立体式生态循环养殖模式

  影响水产养殖的自然因素多,风险较大。如何降低风险,增加收益成为杨宁研究的新课题。

  “这是黄金大胡子……这个品种叫黄金泥鳅,既具有观赏性也可供食用……”走进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杨宁的办公室就是他的养殖室,既方便实验和观察,也代表了他最近的研究方向。从去年开始,杨宁开始科学探索适用于热带地区的“鱼+睡莲”“泥鳅+水稻”等多个立体式生态循环养殖模式。

  按照去年“泥鳅+水稻”的测算结果,每亩水稻田可收获约300斤泥鳅。按每斤10元的价格来算,泥鳅的收入也要超过水稻的收益,而这种养模式并没有额外占用土地。另一方面“鱼+睡莲”也在探索推广中, 成为崖州区抱古村科技扶贫项目之一。

  杨宁说,“现在三亚这方面的科技人才比较缺失,我在这里做科研,无论是‘替鱼治病’还是‘促农致富’,都应该担起这份社会责任,把科学的知识广泛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

  (三亚日报 记者 许润

[责任编辑:王晓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