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献更多的血帮助更多的人 

  

姜涛正在献血。 

  “无偿献血既能救人,又能体检证明自己健康,何乐而不为呢?”来自辽宁省的姜涛现年45岁,是一名厨师。

  25年来,姜涛无偿献血近200次,献血量超30000毫升,曾获得国家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他希望,余生还能献更多的血,帮助更多的人。

  坚定初心

  无偿献血传递爱心

  初次见面,姜涛正在餐厅里忙活着。“我哪有什么值得宣传的事!”当得知记者的来意时,姜涛腼腆地笑了。

  谈及无偿献血初衷,姜涛打开了话匣子。

  他告诉记者,第一次献血是在1993年。“那时候在部队,一次部队组织献血活动,我们全连都献血了。”

  这是姜涛第一次献血,200毫升的全血被装进“袋子”里,然后送往医院,再输入到另一个人的身体里,让其生命得以延续。

  这种被装进“袋子”的爱心传递,让姜涛感受到一种平凡中的伟大。此后,“撸起袖子无偿献血”的行为让姜涛乐此不疲。从1993年开始,姜涛便踏上了的无偿献血之路。

  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的无偿献血没有完全得到普及。姜涛无偿献血的举动,让很多人不理解,不仅受到朋友的议论,也遭到父母的强烈反对。

  周围人的议论,也曾让这个身体健硕的男人感到无助,“做错了吗”“该不该坚持下去”……

  庆幸的是,姜涛并没有让自己陷入窘境中。他认为,“无偿献血是传递爱心的善举…… 如果是错的,那就继续错下去,如果是对的,那就当作行善。”有了这种想法后,姜涛不再在意周围人的眼光和非议。

  从北到南

  绘制“无偿献血小地图”

  这些年,姜涛辗转南北,也无意间绘制起自己的“无偿献血小地图”。

  从牡丹江、秦皇岛、广州、深圳、朝阳、海口、三亚……每到一处,他都到当地的血液中心献血。从最初的全血到后来的机采血小板,在他心里有个小心愿,就是希望在不同的城市用无偿献血方式传递爱心,让更多人的生命可以延续。

  2001年,姜涛来到三亚,也是在这座美丽的滨海旅游城市,姜涛开始献血小板。而谈起第一次机采血小板,姜涛仍记忆犹新。

  2013年某一天,海南省血液中心三亚分中心工作人员给姜涛打来电话,说现在急需B型血小板,叫他过去一下。

  接到电话的姜涛,放下手头的工作,直奔血液中心去……撸起袖子,绑上绷带,护士在他手臂上扎针,血液缓缓流出……此刻,姜涛沉重的心情也慢慢缓解。

  “虽然只是2个治疗量的血小板, 但这或许是救命的血,可不能被耽误了。”姜涛面色凝重地说道。

  父子之约

  将儿子第一次献血作为成年礼

  在姜涛家里的抽屉里,记者见到摆放着献血证书、奖状等各种献血纪念品,是他传递爱心的最好见证。而这些正悄悄地感染着一个幼小生命的成长。

  “以前家里摆放很多献血纪念品和宣传单。儿子看到了,就会问是什么。”面对儿子的疑问,姜涛总是耐心讲解,并告诉孩子要做个有爱心的人。

  “以前在三亚湾上班,我经常带孩子参加‘蓝丝带行动’,带他到海边捡垃圾等。”此外,姜涛还常常告诉孩子,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才能拥有好的一切,才能帮助别人。为此,姜涛每天坚持锻炼,同时也督促孩子一起做运动。

  姜涛的儿子姜文浩今年17岁了,他和妻子商量明年带儿子去献血,作为他的成年礼。“这是我认为能给他最好的成人礼物。”

  “我希望他以后是个有爱心的人。”或者是受父亲的影响,姜文浩很愿意去献血。姜涛介绍,儿子已经长到了173公分 。“到时还准备让他参军。”姜涛笑道。

  “人体内时刻都有细胞衰老死亡,随之会被骨髓等‘造血工厂’生产的新生细胞取代。经常适量献血有利于刺激骨髓造血机能增生活跃,有利于促进人体血液的新陈代谢,有益健康。”姜涛建议成年人要适当献血。

  (三亚日报 见习记者 张慧膑 本报记者 黄世烽)

[责任编辑: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