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爸爸” 30年的执着

守护海底的那片五彩斑斓

 

陈宏 

  冬日的三亚依旧温暖,阳光铺满凤凰岛周边的海面,波光粼粼。陈宏穿上笨重的潜水衣,头向下一沉,整个人渐渐潜入海底。

  “这里的珊瑚已经长成一片了。”从水底探出头来,陈宏一脸喜悦,“前两天放下去的珊瑚也活了,正在长。”

  那一年,陈宏曾经冒着生命危险,在这里放下了第一株人工珊瑚礁体和一批珊瑚苗。如今,在蓝色的海面下,最大的人工培育的珊瑚直径已经达到70厘米以上。

  这是陈宏30年的心血凝聚。作为海南南海热带海洋研究所所长,52岁的陈宏,一生的心血,已经换来海底的一片生机勃勃,换来珊瑚摇曳的斑斓色彩。

  这是陈宏的最大愿望,这也是他心中一直的挂念,愿意一生守护蔚蓝的大海。

  

陈宏(右)和同事将珊瑚苗固定在苗床上。

   

  一份执着 

  让“海石花”开满这片海 

  这是一条位于凤凰岛建筑平面之下的长廊,每当大潮时,海水会没过这里。当年建设时留下的一个个盆口大的桩眼,会装满海水。陈宏把几棵小珊瑚苗放在里面,这里成了一个微型的大海。

  11月28日下午5点,第178号珊瑚苗床被投入凤凰岛海域。

  “有了珊瑚,大海才能完整。”陈宏总是反复说着这句话。“珊瑚是鱼儿的家,它们在这里产卵,以珊瑚表面的附着物为食,围绕着珊瑚繁衍生息。”

  最初,三亚湾近海区域密布珊瑚。“早年间,渔民们把珊瑚叫作‘海石花’,数量繁多,遍布海底,如同大海里的浪花,毫不起眼。”上世纪90年代,三亚湾沿岸的居民用珊瑚石灰造房子。随着人为活动的频繁,珊瑚数量逐渐减少。陈宏告诉自己,这片美丽的三亚湾,不能失去珊瑚的身影。他开始为三亚湾近海种植珊瑚,甚至差点付出生命的代价。

  2011年6月8日是国际海洋日。这一年,陈宏要在凤凰岛海域投下第一株人工珊瑚礁体。作为海洋生物的根基,珊瑚在幼体时同样需要根基。陈宏特地做了一个庞大的珊瑚支架,用绳子牵引着,准备载着珊瑚沉入水下。

  站在船上,陈宏拉着牵引绳,身上的潜水设备让他感到沉重。他脱下氧气管,仅仅拉着牵引绳。“一二三,放!”陈宏松开绳子,看着珊瑚支架缓缓沉入水中。他还没来得及仔细观察,牵引绳悄悄缠住了他的大腿,又迅速缠上了他的脖子,将他一起带入水中。

  珊瑚支架的重量带着陈宏急速下沉,危险时刻,陈宏掏出潜水刀,割断绳子,终于浮出水面,他的脖子被勒出了红印。

   

  数次历险 

  沉入水中差点就没命了 

  大学毕业之后,陈宏来到了三亚,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三亚分所工作。那时,三亚分所设在鹿回头附近海域,每天晚饭过后,陈宏走到海边,总是能看到有人在售卖珊瑚石灰。

  “当时对于珊瑚的保护还不健全,渔民们能靠珊瑚带来收益,在当时看来是一件好事。”只是,年轻的陈宏想不明白,珊瑚能够承受一次又一次无限制的开采吗?

  上世纪90年代,国内多地开始兴建海洋馆,其中包括了不少内陆城市。没有一滴海水的城市如何养殖珊瑚?当时,国内并没有相关的研究,带着心中的疑惑,陈红开始与珊瑚结缘。他对大海始终抱有美好的期待,可是,大海却时常向他展示它的凶险。

  “看不见珊瑚,如同盲人摸象。”游有亮牢记着陈宏对他说的话。在海南南海热带海洋研究所,这句话广为流传,它是陈宏以磨难换来的真谛。

  1991年,陈宏第一次潜水观察珊瑚。当时,没有潜水教练在他身旁,那时的陈宏只能“试着做”。他背着氧气罐跳进大海,刚潜到5米深,就禁不住“哇”的一声,吐出一口鲜血,赶紧上岸。“当时以为是自己的身体有毛病,后来才知道,是肺部毛细血管突然承受水压,导致破裂。”这是因为没有潜水经验,陈宏笑着说,“后来的情况就好了。”

  可是,后来的经历,却一点儿也没看出“好”。

  2002年,随同国家海洋局藻类研究项目,陈宏来到陵水。一天下午,陈宏和同伴完成潜水,走在齐腰深的近海区域,路过一个建在海边的虾塘,陈宏正想观察海水变化,突然脚下踩了空,身上还绑着铅块的他,瞬间下沉两米多深。

  又是危急时刻!陈宏却十分清醒,马上解开铅块,这才浮上来。“不然人就没有了”,陈宏说起这些险情,又是一笑。

  为了摸清海底的珊瑚情况,陈宏一心扑在工作上,几乎无暇顾及家里的事。妻子也曾有怨言:你为这个家做了什么?对此,陈宏也感到亏欠家人。

  52岁的陈宏,很快就要面临潜水项目的年龄限制,他不愿错过珊瑚的身影。他执着地研究珊瑚,培育珊瑚,也许并不是世人眼中所谓的“成功人士”,他却建成了海南南海热带海洋研究所。所里的同事都仿佛是一个个陈宏,不善言辞,只会用微笑缓解交流上的不畅。

  “做这件事情很有意义。”同事游有亮曾经是一位渔民,由于打鱼不在行,他总是捕不到鱼,“别人在近海都能捕很多鱼,可是这几年,他们也很难捕到了。”游有亮觉得,他在帮助那些曾经比他优秀的渔民,种植更多的珊瑚,能引来更多的鱼,换来渔民的笑容。

  这就是对“意义”最简单的回答,也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的描绘。

  放眼洒满银光的三亚湾,陈宏穿上了潜水服,他要检查前段时间投下的珊瑚苗的生长情况。陈宏在水中沉浮了30年,对于海水的味道了然于心,就像他的目标,牢牢记在心里。

   

  一个目标 

  培育百万珊瑚 

  30年来,陈宏的脚步遍布海南的每一片海,海南岛的周围哪里有珊瑚,他都铭记在心。30年的奔走,历尽艰辛,他和同事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在别人眼里,这是一份苦差事。对此,陈宏只是报以淡然一笑。“其实,我每天都乐在其中。就像农民种田,一天种一点,也就不觉得辛苦了。”

  现在,陈宏已经在凤凰岛西侧的海域培育了14万株新生珊瑚,为凤凰岛的生态修复,以至于将其打造成珊瑚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陈宏还在三亚崖州区、陵水等海域建立起了中国最大的珊瑚培育和繁殖基地。

  “农民的田在地里,渔民的田在海上,而我的田在海底。”陈宏笑着说,这片海底和大地一样,总会回报辛勤付出的人。

  如今,陈宏已经创造了国内繁殖且成活数量最多的珊瑚繁殖与移植的纪录,建立起了中国最大的珊瑚科研与培育基地。与此同时,陈宏对珊瑚的科研填补了国际珊瑚研究的多项空白,达到世界领先的水平。

  伴随着这些成绩,陈宏也为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要开展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珊瑚礁生态修复与新建“自然岛礁”的研究工作,在2020年之前,开展并完成百万珊瑚培育、国际珊瑚种质库及珊瑚暗礁变干出礁等研究计划。

  更长远的目标是,服务国家战略,为解决全球珊瑚礁的生态危机做贡献。

  眼下,陈宏还想做一件事,“我们想建立三亚珊瑚国家公园,我们要让人们找回记忆中的珊瑚,重建昔日珊瑚的荣光。”

  曾经何时,三亚有着丰富的珊瑚资源,能够与世界著名的珊瑚金三角菲律宾、印尼和马来西亚相媲美。但是,近50年来,由于人类的频繁活动,导致珊瑚锐减,荣光不再。

  陈宏希望能让三亚的海回到从前,让海洋生态修复在三亚结出硕果。

  “这并不是困难的事情。”坐在海边,望着波光粼粼的海面,陈宏似乎在静静等待,等待珊瑚成长,等待海底长出那片的斑斓色彩。

  过了许久,陈宏站了起来,“只要我们保护珊瑚,保护海洋环境,静静等待珊瑚成长,等待时间修复,真的不难。”看着这片海,水下的世界多么精彩,现在要做的,就是找回属于它的美丽。

  (南国都市报记者 贺立樊 敖坤 谭琦/文 贺立樊/图)

[责任编辑: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