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继林教授

 

  在解放军总医院的院史馆里,珍藏着一本画册,这里面收录着的珍贵照片在时间上跨越了一个多世纪。画册的主人公,就是中国口腔颌面修复专业的开拓者、解放军总医院口腔科创始人周继林教授。 

  1917年,周继林出生在湖南长沙。她的姑父张孝骞是医学教育家、中国现代医学的奠基人。周继林童年时就受到姑父的影响,萌生了长大后当医生的愿望。

  1935年,18岁的周继林被北京女子师大、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和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3所大学同时录取。姑父张孝骞建议她学牙医。对她讲:“你如果投身这个领域,让一个国家的人重视牙齿,贡献将非常大。”那时候中国还很少人懂得一口牙齿在人的一生中有多么重要,口腔疾病发生率很高。少女时代的周继林由此暗下决心,要做一个有用的牙科医生。

  1941年,24岁的周继林作为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的一名军医,奉命到贵阳图云关山林里救治受伤抗日官兵。

  一座座帐篷里挤满了伤员,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面部受伤的,惨状目不忍睹。尤其口腔受伤者,难以吃饭,甚至无法说话,有的还产生了自杀念头。面对战争的惨烈、血腥和伤员创痛,看似柔弱的周继林没有退缩,更没有回避,不改医者初心,毅然决然地坚持去前线救护队,为伤员手术疗伤,并温暖慰藉有轻生之念的伤员。没过几天,起初对周继林持怀疑态度的救护总队外科主任,就对她这个“弱女子”竖起了大拇指,连连称赞:“好啊不简单,你是好样的!”

  1946年,周继林和丈夫洪民一同被派往美国费城维利弗治总医院颌面中心进修,周继林主修颌面修复学,洪民主修颌面外科学。一年后,在长沙湘雅医学院任院长的姑父到美国,顺道看望周继林,告诉她:“我已经给你们联系好了在美国的工作,你们就留在美国吧!”姑父张孝骞是她最尊敬的亲人,但周继林却说:“我一定要回国!”因为战争伤员救治的需要,因为民族口腔健康的需要,坚定了她医学报国的信念。

  他们回来了。1949年初,国民党逃往台湾前夕,周继林夫妇都是国民党指定安排去台湾的重要医学人才。国民政府三天两头派人上门游说,甚至威逼利诱。但他们夫妇不为所动,被催急了就把自己在上海淮海中路的住处,用木板和钉子把大门牢牢地封住,别人进不去,自己也出不来。他们在里面守了10多天,直到上海解放。

  看到人民解放军战士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在街道上和衣而睡,宁肯自己挨冻,也不挤占老百姓住宅。周继林夫妇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这支军队,不由地心生敬意。

  1949年7月,上海解放后,上海市军管干部来到周继林家,带来了陈毅市长签发的委任状,让洪民担任华东军区总医院牙科主任,周继林担任牙科教授。想到自己即将为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政府工作,并且为那些可敬可爱的战士看牙治病,周继林夫妇非常高兴,非常自豪,马上到任工作。从此,他们光荣地成为了解放军军医。

  在华东军区总医院,他们为一批批伤员做了口腔颌面手术与修复,用自己的医术为士兵减轻伤痛。

  从此,他们的行医足迹出现在人民军队伤员救治最需要的时刻。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战争造成的大量伤员仍然需要救治。1954年6月,周继林和丈夫被派到距朝鲜边境不远的解放军201医院,负责抗美援朝战争中口腔颌面伤伤员的治疗。口腔颌面伤伤员数量大、伤情严重复杂,周继林和战友们投入到繁重的救治任务中。

  有一位叫刘恩林的负伤战士,脸被炸得面目全非,脸部只剩下一只眼睛和一只耳朵,治疗风险和难度系数太大,即使治好了也可能导致残废。刘恩林每天都承受着身心的巨大痛苦,甚至产生了轻生念头。周继林被无数像刘恩林一样的战士不惧危险、不怕牺牲、保家卫国的英雄壮举感染感动,暗下决心,一定要全力救治他们。她轻轻拍着刘恩林的肩膀安慰他说:“小刘同志,你就把我看作是你的姐姐吧,我会尽最大的努力,为你恢复面容,让你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周继林克服了重重困难,经过周密的计划和细致的研究探索,成功地为刘恩林完成了精细化修复。当刘恩林解开头上的绷带,看见自己的面容时无比惊喜:炸掉的耳朵又出现了——赝复耳几乎和真的一样!赝复眼球也像真的,外翻的眶也基本恢复了原状!大家围着他,祝贺这位经过战火洗礼的战士重获“新生”!

  这段军医与士兵的救治情缘一直延续。从201医院返回后,周继林对刘恩林随诊观察长达42年之久,先后为他进行修补手术50多次。这期间,刘恩林结婚生子,还带着孩子来看望周继林。这场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治疗,开始于当年的一句承诺:我会尽最大努力让你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周继林做到了!

  她坚守了医者的责任,把对人民子弟兵的深情厚爱镌刻在心坎上,把为病人解除痛苦看得高于一切,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1958年,周继林调入解放军总医院,开始了新的创业,为口腔科建设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980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工作人员52岁的石磊来到解放军总医院看周继林的门诊。当时,她的牙齿已经全部缺失,严重影响生活,但诊治需要漫长的过程。接诊后,周继林为石磊进行了精心修复,并长时间跟踪诊疗。此后,每当有新技术问世,周继林都想方设法用到石磊的治疗中。退休以后,放心不下的周继林又把石磊托付给了自己的学生刘洪臣,治疗持续至今。如今,石磊已经88岁高龄。

  “把患者装在心里。”这是周继林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她践行一生的诺言。

  出门诊时,周继林用心记录下很多患者特别是危重患者的联系方式和家庭住址,每逢周末或闲暇,她就会上门或电话回访,为的就是让患者的治疗效果达到最佳。

  周继林还动员爱人洪民一起向医院申请,将他们的专家号全部改为普通号。她说,这么做不为别的,就是想方便病人,也帮他们省点钱。夫妇二人被患者传颂为“不挂专家号的名专家”。

  1996年,年近八旬的周继林光荣退休。按说该颐养天年了,可周老依然按时出门诊。

  后来,年龄越来越大,周继林不再定期出诊了,可每当有原来就诊的患者找她时,周继林都会克服腿脚不便等困难赶到门诊。她说:“病人千里迢迢来找我们看病,绝不能让他们失望!”

  行医一生,钻研一生。为攻克“颞颌关节强直”这一国际医学难题,周继林和洪民一道,在5年多时间里,反复进行科学论证、临床实践和比较改进,提出了“乙状切骨原则”,颠覆了传统关节切除方法,使该病术后复发率从90%降至0;在救治受伤志愿军战士过程中,周继林和洪民对“上下颔大型骨缺损修复”进行了10年探索,先于国外10年提出了运用喙突及升支前份骨修复缺损的理论,并为一位下颌骨缺损长达14厘米的患者成功手术,这一成果在全国迅速推广,造福成千上万的患者;为了搞清口腔白斑和扁平苔藓这两种癌前病变的发病机理,年过六旬的周继林带领年轻医生深入河南农村调研,起早贪黑到田间地头抽样检查。随后,周继林又泡在实验室里加班加点,制作出口腔白斑动物模型,并从各种药物中筛选出有效治疗剂型,为疾病治疗作出了贡献。

  2016年12月,周继林已经退休整20年了。但她坚守师道、严谨治学的故事,仍在解放军总医院口腔科流传。

  口腔科主任医师胡敏当年写博士毕业论文时,经常因为一些小的错误被导师周继林打回去重写。那时候没有电脑打印机,全凭手写,胡敏前后抄写了十几遍才过关,食指上都磨出了茧子。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口腔科主任王燕一也是周继林的博士生。有一次因为实验需要的小猪迟迟没货,担心实验进度的王燕一想用其他动物代替,没想到受到导师严肃批评。

  为了让口腔医学事业后继有人,周继林和洪民一直诚心扶植后起之秀,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即便是“文革”期间,为避免科室专业水平滑坡,周继林和洪民在楼道里办起“走廊大学”。刘洪臣、步荣发等年仅三十五六岁就破格晋升为主任医师、教授,一批批硕士、博士从这里走向军地口腔医学战线,宛若溪流泽四方。在80多岁高龄时,周继林坚持编写出口腔医学专业的著作,把宝贵的经验留下来。她还让自己的三个孩子全都从事口腔医学工作,为更多的口腔患者解决病痛。周继林荣获原总后勤部“伯乐奖”。

  人生一百年,从医八十载。在口腔医学领域,周继林像春蚕吐丝一样,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她用一辈子的执著坚守,彰显了一个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风范;用锲而不舍的优良作风,谱写了熠熠生辉的方寸华章。

  (三亚日报 记者 汪慧珊

[责任编辑:王晓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