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九如老人呵护小燕鸥。

  编者按

  所谓“候鸟型”人才是指季节性到一个地方休养、生活、旅游,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在不改变其原有人事、档案、户籍、社保等关系的前提下,通过多种方式自愿为居住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外地人才。因为独特的生态环境和气候资源优势,每年有万名“候鸟型”人才在三亚过冬疗养甚至长期居住,成为三亚独特而宝贵的智力财富。很多“候鸟”已经把三亚当成“第二故乡”,在三亚成就了一番事业,为三亚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从今日起,本报推出《问计“候鸟”》专栏,带读者认识一批“远道而来”却与三亚有独特缘分的“候鸟”型人才代表,倾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对三亚的热爱,了解他们对三亚的贡献,并与他们一起凝心聚力,把三亚建设得更加美好!

  一身朴素的夏装,头发有些花白,双目炯炯有神,今年82岁的罗九如依然精神矍铄,神采奕奕。

  在三亚的“候鸟型”人才圈内,罗九如可谓是大名鼎鼎,她被人们称为“海洋卫士”;她是国家海洋局海水淡化所研究室原主任、三亚市天涯区“候鸟型”党支部书记、高级工程师;她是大伙口中的热心肠,知识丰富的学者,也是城市建设的建言献策的积极分子。她用自己的学识和一腔热血书写着自己对这座城市发展的大爱,对这片深蓝大海的大爱。

  与三亚结缘

  身体力行保护海洋环境

  “我是一个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人,是三亚给了我更多奉献社会的时间……”回忆起与三亚的情缘,罗九如感恩地说。作为一名曾经心脏停搏的老人,医生多次叮嘱罗九如尽快进行心脏搭桥手术,但罗九如希望先寻到一处安心养老的地方,再进行手术。

  罗九如去过珠海、厦门、秦皇岛、大连、青岛、广州……辗转数城,却没有一个符合心意。后来在一朋友介绍下,来到海南。乘动车从海口到三亚,一路南行,身上的衣服也在不断递减,温暖的阳光洒在身上非常舒服……让罗九如意想不到的是,在北方千里冰封的季节里,还有这么一处艳阳高照、温暖如春的地方……她决定在三亚定居。

  “在老家的时候,走不了几分钟就气喘吁吁。在三亚,一散步就是1个多小时……”罗九如说,周边的朋友看到自己的变化都非常吃惊,在罗九如的影响下,不少亲朋好友也纷纷来到三亚养老。居住了一段时间后,罗九如按照惯例去医院进行体检,让自己惊讶的是,原先堵塞的那根血管已经奇迹般通了,按照医生的建议,可以不用做搭桥手术了。“三亚就是我的一块福地,我非常感恩这座城市。”罗九如说。

  罗九如说自己非常喜欢三亚,希望尽自己所能,为这个城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015年春节,看到不少社区春节文化活动少,罗九如就和北京大学李赛君教授、中国自然科学基金会钱浩庆研究员等“候鸟型”老人向刚成立的天涯区委、区政府建言献策,建议开展一次宣传“新区、新年、新面貌”的活动,丰富社区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提高居民的幸福生活指数。“天涯区委看到大家的建议后,对建议的内容进行了任务分解,并制定了落实方案。”罗九如说,建议有了回声,好的方法得到了区政府的采纳,大家都非常开心。自那以后,罗九如关注城市建设的热情高涨。

  以前在国家海洋局海水淡化所研究室工作,来到三亚后,罗九如就利用专长积极为三亚的海洋事业奔走疾呼。她帮助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申报并参加珊瑚保护、海草保护和梅联村共建三个联合国小额赠款项目,上船跟渔民聊家常,为渔民发放垃圾袋,给渔民开展海洋保护知识讲座,呼吁大家共同保护我们的蓝色海洋。

  罗九如与海洋打了一辈子的交道,在她的印象深处,上世纪70年代,她在三亚看到一群群海鸥海上追逐,那白色羽毛划过海面,留下一道道美丽的弧线。海面上海豚、小鱼欢呼雀跃,跳出水面,那是海上最美的风景,也是海洋没有被破坏的时候。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这种景象就再也没见过。罗九如说一定要尽自己的努力,将那些洁白的海鸥“找”回来。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多少年如一日。罗九如努力找寻海鸥的踪迹,一有线索,就马上搭车过去。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努力了多年后的一天,罗九如在三亚亚龙湾发现了燕鸥的踪迹。

  看着厚厚的一摞海鸥养殖和繁殖材料,罗九如知道自己的路没有走错,未来,成群海鸥飞翔的景象一定会重现。

  怀着满腔热爱

  建议搭建“候鸟型”人才平台

  “我接触到的很多国内享有盛名的专家、学者,他们退休后来到三亚也希望发挥余热,将自己所学奉献出去。”罗九如举例说,东北林业大学的岳书奎教授自费到三亚的铁炉港考察红树林生态建设,还专门撰写了一本《海洋卫士——红树林》的科普读物。岳书奎建议在铁炉港修建一座与红树林相关的博览馆或者公园;同样是东北林业大学的周晓峰教授,每年定点观测三亚两河三岸的红树林,留下不少三亚红树林生长变化的数据、图像……“‘候鸟型’人才都非常愿意加入到三亚的城市管理中来,为三亚的城市建设献计出力。”

  现在担任天涯区“候鸟型”人才党支部书记的罗九如准备通过党支部这个平台,搭建“候鸟型”人才与城市管理的互动平台,鼓励周边更多的“候鸟型”人才汇聚进来,为三亚的城市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在未来的“候鸟型”人才建设上,罗九如认为市政府对“候鸟型”人才要“想用、敢用、会用”,搭建“候鸟型”人才的贡献平台。因“候鸟型”人才年龄以及其流动性等特点,所以三亚应积极掌握和了解人才动态和信息,并结合人才专业特点,构建起“候鸟型”人才信息库。

    (三亚日报 记者 吴合庆) 

[责任编辑:王晓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