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远来与参加学唱崖州民歌夏令营的小朋友在一起。 三亚日报记者 黄珍 摄

  为大力继承和弘扬优秀乡贤文化,充分发挥乡贤的引领作用,培育文明乡风民风,三亚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组织开展2016年“三亚乡贤”评选活动。通过基层推荐、组织评选、社会公示等程序,最终海棠区朱兴琦、吉阳区蔡明康、天涯区张仕德、崖州区张远来被授予2016年“三亚乡贤”荣誉称号。

  乡贤文化根植乡土、贴近性强,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力量。乡贤的感召力、乡贤文化的信服力,无疑对带动乡风向好、民风向上有示范引领作用,是乡民言传身教的标杆、道德教化的榜样。

  69岁的张远来头发已经花白,脸上却总是笑盈盈,他说话和声细语,举止从容优雅,文化人的气质中带着点文艺气息。每天他奔波于崖城大街小巷,穿行在保平村明清古居间不知疲倦,而每每说起崖州民歌和保平村古民居的话题时,他总是精神焕发,脸上放着光彩。

  即兴哼起的一曲曲崖州民歌,张远来的眼睛含着笑意,嘴角微微扬起,完全沉浸在一种美好的情愫中。“崖州民歌就像是我的生命一样,它陪伴我一生,让我快乐一生。”张远来说,他深信,自己全力保护和传承的崖州民歌和保平村古民居,都是崖州大地生生不息的文化之魂。

  肩挑崖州民歌传承重任

  张远来出生于一个崖州民歌世家,他的家乡崖州保平村,自古就有“保平多贡生”的美誉,这里也是崖州民歌的滋生和传扬地。在他小时候,保平地区演唱崖州民歌的氛围浓厚,尤其是劳动结束的晚上,村民都会自发组织进行崖州民歌对歌,场面非常热闹。

  1974年,27岁的张远来被推荐到海南民族师范学校中文系进修,毕业后留校任教,直至2006年退休。在外工作30多年,他对乡野对歌、田头聚唱的崖州民歌始终有着一种莫名的情愫。2003年,张远来在《羊城晚报》上看到了一篇文章——破译《花笺》,写的是广东东莞地区“木鱼歌”唱本《花笺记》,该唱本在东南亚和欧洲等地广为传唱……而崖州民歌中的《梁生歌》就是从这个唱本改写过来的。

  这让张远来想到,古抄本崖州民歌中还有不少改编自经典文学作品,《张生歌》唱本中讲述的是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改编自元代王实甫著的古典戏剧《西厢记》,崖州民歌《孟丽君》改编自名著《再生缘》……这一发现让张远来倍感兴奋,原来崖州民歌也有这么多珍贵的曲目!

  不久,他专门抽空回到老家,发现崖州民歌同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传承窘境,往日酸梅树下的歌声、乡野对歌、田头聚唱的情景已经消失。“老艺人年龄都很大了,而年轻人对这一‘老古董’没有兴趣。”这种情况让张远来感觉很是担忧,流传了上千年的崖州民歌难道真的就要这么消亡没落了吗?这也让张远来感觉到对崖州民歌的保护时间更加紧迫。“如果再不保护好崖州民歌,可能真的就要消失了!”

  于是,从2003年开始,张远来利用学校寒暑假和业余时间,奔走在乡村收集崖州民歌的古抄本。他说,崖州民歌一直以来都是靠口头传唱和手抄本来传承,但因为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珍贵的古抄本因为保存不当而毁坏,这让他感到很痛心。为了将这些珍贵的古抄本保存下来,张远来可谓下足了功夫。只要看到珍贵的古抄本他都会想方设法、软磨硬泡拿到手,有时候古抄本的主人实在是不愿意出手,他只好退而求其次,将古抄本复印下来或者是自己手抄下来。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崖州民歌,2004年8月,在三亚市老干部孙治福的呼吁下,张远来与周启城、麦宜斌等50余名崖州民歌爱好者,组织成立了崖州民歌协会,组织民歌培训班、收集整理民歌歌本、发掘培养民歌传承人,并通过协会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5年8月31日,张远来如期递交了一份由崖州民歌协会作为申报者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2006年5月20日,崖州民歌成为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与此同时,张远来、张远源、陈桂銮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崖州民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崖州民歌自从申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以来,其生存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这些年,先后举办奥运会专场演出、文化遗产日活动、崖州民歌展示演唱会、国庆中秋演唱会等一系列文艺活动,还举行了学术研讨会、培训班,带领传承人赴星海音乐学院演唱交流。2016年,在保平村成立崖州民歌传习所。”张远来说。

  “如今崖州民歌传承中遇到的最大冲击是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张远来表达了他的担忧,长期以来崖州民歌依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在现代音乐的冲击下,崖州民歌的保护和发展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崖州民歌要融入当前多元文化中,不能孤立起来保护,而要积极占领年青一代的文化市场。”如今,他们已通过尝试改编崖州民歌,融入新元素,在中小学校开展崖州民歌培训活动,进行保护传承。

  为保护保平村古民居奔走

  自退休以来,张远来始终关注着保平村古民居保护,这项工作几乎与崖州民歌的传承同时进行。在一些资料图册上,张远来看到关于平遥古城、丽江古镇的报道,他联想到保平村的古民居,房屋结构、砖瓦、屋檐、墙壁上精致的彩绘、神龛、匾额等有着独特的建筑特色,其历史可追溯到明清时期。

  2003年,张远来带着一位业余摄影爱好者来到保平村,这些老民居第一次出现在镜头里。如今,当时拍摄下来的建筑已经拆除了一些,“但只要有照片,有条件的情况下就可以修复起来。”张远来说。

  至今,在保平村中,不少老宅还存有精美的雕刻手艺。一处建于清代光绪年间的陈家宅院,一尊完好无损的神龛挂在正屋的橼下,工艺精细,四周雕满双凤朝阳,罩角处挂着瓶形木雕;在一处蔡家宅院里,有多处彩绘或鸟兽、或花草、或文字,栩栩如生……张远来认为,这种代表身份的建筑群,也代表了当时文化艺术的最高成就,是历史的见证。“文物建筑的不可再生性,使它一旦失去便永久失去,任何的复制品都不可能有相同的价值。”

  张远来对古民居的保护包括村道的硬板化,因为村道原来是土路,一下雨坑坑洼洼的极难通行,也使整个村落的环境更为破旧脏乱,影响古民居的观感。在原崖城镇政府和市财政局的支持下,张远来又一一拜会保平村的外出干部,反复和他们沟通,寻求多方支持;在村民的配合支持下,最后又动员占道的房主共拆迁了16间厨房、3间住房和1.7公里的围墙,才完成了村道硬板化改造。

  保护古民居迈开了小小的一步,但偌大的保护工程又岂是张远来一己之力可以完成的。保平村部分古宅年久失修已经被破坏,传统村落的保护迫不及待,一些村民开始拆除旧房子改建钢筋水泥结构的楼房,每遇这种情况,是张远来最痛心、最着急的时候,他一方面登门耐心地做房主思想工作,反复宣讲保留古屋的长远利益,一方面四处奔走加快古民居的保护工作。

  在张远来和当地文史工作者的努力下,2010年保平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保平村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目前,保平古村需要保护的历史建筑仅一类历史建筑就有46处,二类历史建筑有143处。

  张远来说,崖城是海南古代文明繁荣之地,但是目前随着时代变迁,能够存留下来的历史古迹分布都比较疏散,只有保平村还保留着整体的古村落面貌,因此对于研究历史和传承文化记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009年,张远来受聘到三亚市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管委会工作,2015年任崖州区历史文化名镇管委会顾问。近年来,张远来一直在收集和整理保平村村史……“很多人在退休之后都是休息安享晚年,我却是在退休前后真正开始从事保护崖州民歌、保平村古民居的工作。”张远来说,他觉得这个工作寄托了他对先人的思念,对传统文化的尊崇,对养育自己的故乡一片深情,在这样有意义的工作中,他感受到的是一种新生的力量。(三亚日报记者黄珍) 

[责任编辑:陈 明朗]